《红楼梦》第十五回是“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这一回的题目和内容倒是完全一致。曹师在章回题目编纂方面的天马行空,毫无拘束,让人无迹可寻。
本回重点刻画了北静王水溶、凤姐、宝玉、秦钟、农舍二丫、净虚老尼、智能儿等主要人物,顺带写馒头庵内外往事。
在萧遥看来,“弄权”和“得趣”原本都应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表现,可通篇读下来,却总感觉有些心神不定、心惊肉跳,似乎有什么极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
想当年,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萧遥读到这里,满眼只见热闹,全无沉重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遥知道,生活从来都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外表越繁花似锦、和畅美满,内里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人生,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明白彩虹的珍贵。
战国时代,有一天,著名的美男子宋玉陪着楚襄王在兰台旅游,楚王登高吹风,感觉非常之爽,就问宋玉:我享受到的风,跟老百姓们享受到的风是一样的吗?这风,是从哪儿来的?
宋同学先是睿智地借机大拍了领导一通马屁,水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后又道出一句千古名言:“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这句话跟当代著名的“蝴蝶效应”如出一辙。就是说,当事物变化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虽然极其细微,但其“势'已成,不可不察。
通过这第十五回,曹师在字里行间潜藏了这种“势”的把握:“势”,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很奇妙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必须有各自的“势”,没有“势”,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变化的能力。
本回曹师把可卿登仙的后事料理完毕,让可卿的这条线索暂时隐藏。同时,在大殡过程中,随意安排了几件小事,现在几乎看不出任何端倪,但却由此松动了贾府一这座庞然大物的某个不起眼部件。正是这些小事引发的小变化,改变了贾府的“势”,事物因此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这几件小事的第一件,是宝玉与北静王水溶见面,互相欣赏。
在小说技巧方面,这一段描写仍应用了最常见但效果很好的“对比”写法。曹师分别从头、额、衣服、腰带、面、目、气质等7个方面分别用对方的视角进行观察,再让双方各自站在最喜欢的靴子里,直接快速交流,补全各自心中的第一印象。这一段中,描写北静王水溶的文字生动、传神,不是亲眼见过王爷本人、亲身经历过同样的场景 ,不可能把人物写得如此自然。
第二件小事,宝玉在农舍遇见二丫,顿生好感,被秦钟取笑“此卿大有意趣”,意趣二字,伏笔其后秦钟智能儿之趣。这段描写,通过人物和视角切换,仍用对比手法,描写农人眼中的宝玉和秦钟,描写他俩眼中的农人、农舍和农具。
第三件小事,凤姐弄权。其实从过程来看,凤姐此事处理得干脆利落,效率极高。然而,生活毕竟不只是脸面和金钱,越是身在高位,越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可惜,凤姐执掌大权时间太短,还没有形成危机意识,还没能发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都是来自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最终才造成局面反转。
第四件小事,秦钟和智能儿“得趣”,被宝玉抓了现行。这一段乍一看没什么,但字里行间,处处透出秦钟对此“趣”的急切和轻率,以及智能儿的被迫与无奈。最近这两回,让萧遥对秦钟大失所望。原先以为秦钟人品相貌俱佳,只是出身贫寒。现在看来,不过空长了一副好皮囊。
这四件小事中,第一、二件与“特殊人群”交往,因果复杂。北静王和村舍丫头,这两类人身份地位天壤之别,却在同一天跟宝玉相识、交谈、留下深刻印象,萧遥认为这必定是曹师刻意安排。第三、四两件事有“强为”之象,明显有伤天和。凤姐对天道缺少敬畏,自言不相信什么“阴骘司地狱报应”,再加上贪婪,才是导致其人生惨痛收场的罪魁祸首。
曹师对这四件事分别描写,隐晦对比,再用善恶果报进行包装,读来有种天机不可泄漏的感觉。
每每读到类似的场景,萧遥总是会想起关于小说家发现“世界法则”的问题。在曹师的年代,也许“天机”就是今天所说的“世界法则”,而这拨弄“天机”之手,就在曹师笔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