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与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的最后两道门槛,会试录取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会试,中式者被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常说的“进士”就是经历殿试后的人,自宋初之后,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不会被淘汰,那为什么还要有殿试?两者有什么不同?

乡试会试殿试与现代的区别(会试与殿试的区别不只是出身)(1)

科举等级

会试与殿试最大的不同估计就是淘汰制。

会试在京城内考,各省举子,符合条件者都可以来,但是录取人数不固定,通常在两三百左右,必然会有人淘汰。

殿试原本也有淘汰制,但是自宋仁宗年间,张元因屡试不中,怒而投奔西夏,成为北宋之患后,殿试再也不实行淘汰制,只根据考试成绩排名次,即便排名靠后也给予“同进士出身的荣誉”。

殿试等额录取贡士,那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试就是科举的最后一道门槛,所以会有更多政治方面的考虑,比如地区平衡,会试中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毕竟谁都不想再来一次南北榜案

会试考试力度更大,殿试仪式感更重

会试要考三场,三天一场,考试内容一般四书题,经义题、五言八韵诗、五经题、策问考试内容核心依然是儒家经学。

殿试只考一天,内容只考策问。最后根据综合评选,分为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可以直接进翰林院;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再经历朝考之后,或入翰林或分发各部各地。

乡试会试殿试与现代的区别(会试与殿试的区别不只是出身)(2)

进士及第牌匾,赤裸裸的荣耀

对于读书人来说,经历会试必然会被殿试录取,但是殿试事关功名出身,直接关乎官职未来前程。而且殿试最重要的其实是皇帝亲自出马仪式感(至少理论上都是皇帝阅卷)。

殿试前十名通常由皇帝亲自钦定,而且还有幸蒙的皇帝的单独召见,对于难得一见龙颜的普通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幸。

皇帝召见之后,会填写金榜,然后举行一个极隆重的仪式——传胪大典;放榜传胪之后,新科状元要带领同科进士赴礼部专门设置的宴会,唐、宋称“探花宴”,明代称“琼林宴”;然后状元还要带领同科进士进孔庙礼拜孔子,再到国子监立碑勒名。

乡试会试殿试与现代的区别(会试与殿试的区别不只是出身)(3)

金榜题名

整个过程隆重又充满荣耀,让读书人感受到国家对其重视与恩宠。更关键的是,殿试出身因为是天子出题,所以将皇帝与考生之间形成特殊的师生关系,天子称为所有进士的“恩门,”因此进士还可称为天子门生,理论上避免了因科举师恩,导致的结党营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