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四年(618年),年逾五旬的杨广终于走向了人生的归途,宇文化及的手下令狐达使一条白绫系于他颈间,曾经雄心勃勃的帝王到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萧皇后和宫人拆了几块床板做了棺材草草下葬。他的一生该如何评价,今人只做概述,未尽其详者,切莫责之。

排行老二的杨广从小就受到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格外宠爱。《隋书》中记载:

上关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他也是在几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十三岁时,就被封为晋王。开皇八年(588年),隋朝兴兵平叛,杨广作为统帅屡立战功,后又在权臣杨素的帮助下,参与夺嫡,最终被立为太子。立为太子之后因“送错信”事件被《资治通鉴》记载得不清不楚,从此杨坚驾崩之谜也成为千古疑案。

杨广继位后,假传隋文帝遗命,赐死了杨勇,而后又铲除了一大批在他看来对帝位有威胁的人,从此杨广走上了一个是极其复杂又饱受争议的帝王之路。

交通上:凿运河

大业元年三月,杨广下令开凿了一条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浙江杭州),长达四千余华里的京杭大运河。有人说杨广开凿这条大运河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南下江南寻找美女,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大运河凿通之后,使南北的交通更为便利,也使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同时,也使朝廷能够更好的控制江南地区。曾经繁华的京杭大运河如今船舶已是寥寥无几,怎不让人唏嘘!

隋炀帝简短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1)

政治上:迁东都

继位后的杨广日益认识到国家快速的发展,而作为曾经的全国的经济中心——洛阳极大的需要被控制,《资治通鉴》载曰:

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

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当时迁都已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出于对洛阳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杨广决定迁都,这是一个非常深谋远虑的举措,而绝非是因为杨广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更加不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听从术士之言才迁都。这个说法是对杨广极为不公平的。

隋炀帝简短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2)

文化上:创科举

杨广继位当年就下诏: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于是他恢复了被杨坚废除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县学。开创科举制度让中国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寒窗苦读就可以走向仕途的道路,他们再也不用像东汉末年时需要靠风评和人物鉴赏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局面在中国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光绪年间才废除,这是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大影响的事件,比较好戏剧性的一幕是:由于隋朝太短命,科举制度却是给初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但是因为科举制度大大的触碰了门阀大族的利益,从以前的“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门阀大族与杨广的矛盾日益加重,也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隋炀帝简短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3)

总结

社会的加速发展和杨广日益膨胀的内心使这个国家不堪重负,凿运河、迁东都、修宫殿年年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大量的男丁被征用,总计十余年间被征用的男丁不止一千万人次,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像。

终于,大业七年(611年),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爆发的冲击下,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杨广仍然自欺欺人,丝毫不顾及农民起义的大面积爆发,却命王世充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之势已无法控制,心灰意冷,在回北方的途中被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将其缢弑,终年五十岁。

评价

杨广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位的十四年里,他凿运河,使南北贯通,交通便利,国家的经济得以蓬勃的发展;迁东都,在修缮了东都洛阳之后,并把首都迁去之后,使朝廷能够更好的掌控中原地区,这一举措大大的巩固了国家的权利;创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同时也为后面的朝代起到了一个引路的作用。可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对于国家快速发展,杨广并没有理性的对待这一切,而是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致使天下遍布冻馁之骨,在取得一些成果之后,没有及时的回过神来,而是更加注重贪图享乐,自己最终也是死在了美人的怀中。

可以说,杨广是一个大功与大过兼而有之的皇帝,而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杨广却并不是一个昏君。

参考文献:《随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