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非冬(夏兆洪)

陋室铭中含有哲理的名句(陋室铭中有残句)(1)

提起《陋室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篇古文,来自《全唐文》,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一篇由十八句话、八十一个字组成的短篇"铭"文,其结尾部分是否健全,暂且不论,现就文中出现的字词脱落问题,和大家一起商榷。

《陋室铭》隐藏着一个残缺不全的句子,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千百年来世人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无人予以过问。

这个残句就是"阅金经"。它前面必须补充字词,才能构成与上下句并行不悖的完整句式。

现代的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偶尔漏掉一字半句甚至一个段落,不一定引人注目。而古文则不同,那怕残缺一个字,也显得特别别扭。这是由文体结构决定的。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韵脚是"ing",如:"名、灵、青、丁、经、亭"等等。从这一方面说,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同时又是一篇"骈体文"。

巜陋室铭》在用词方面,除用典外,还讲究藻饰,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化一。文中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济。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能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中含有哲理的名句(陋室铭中有残句)(2)

正因为巜陋室铭》是押韵、对偶的骈体文,其行文规律有着上下对应、互文见义的特征,才容易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前十一句都是完好的,问题出在第十二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和它对偶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对应的是"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则有"往来无白丁"来对应。请注意,接下来就出问题了:"可以调素琴"的下一句,突然只剩下"阅金经"三个字,少了两个字,失去了工对、平稳要求,错漏明显。那么,究竟少了两个什么字?也许大家已经看得出来:少了"可以"二字。必须将"阅金经"改为"可以阅金经",才能顺理成章。"阅金经"被充实以后,和它上面的句式一样,开头冠以"可以"二字。它下面的两个相互对应的句子也是这种形式,开头都有一个"无"字。这是骈体文工整、和谐的需要。如果不给"阅金经"添加"可以"二字,其上下句子便失去平衡,拗然孤立、失对,不成体统。

即使不从骈体对偶特征考虑,一样可以说明《陋室铭》遗漏了两个字。比如现代人写文章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可能只出现一个"一方面",接下来就没有下文了。《陋室铭》漏字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为简单明了,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句式重新排列如下,让新老朋友一看便知:

陋室铭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X X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