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些正史、野史类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君与臣的那些精彩绝伦的进谏与对答,总是会心一笑,服膺于大臣们的机智巧妙,服膺于大臣们的舌粲莲花,也感叹那些臣子们的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为人臣子的谁不知道。大臣向皇帝进谏可不是好玩的事,弄不好不仅自己的小命没了,可能会株连九族呢。历史上冒死进谏、因谏获罪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有了这一个个前车之鉴,聪明的大臣们被逼得学得圆滑一点、机智一点、风趣一点,才能既进了谏,尽了人臣的职责,也保全了自己和全家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

咱就说说记录在正史里野史里的那些精彩劝谏故事。

顺着皇帝的心意,给皇帝说漂亮话也是个技术活,忠正耿直的大臣不屑于也不愿意对皇帝阿谀奉承,一些英明的皇帝其实也不喜欢大臣们的油嘴滑舌。说起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就不能不提起他那佳名远扬的的“笔谏”。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体楷书被誉为四大楷书之一,后人经常和颜真卿的书法并提,有“颜筋柳骨”之美誉。我当初学习书法时就特别迷恋柳公权的楷书,觉得柳体那笔画、那间架结构、那骨力,真是精彩极了!柳公权的父亲在朝为官,兄长是唐朝名臣,柳公权自从三十一岁出仕,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可谓仕途通达。历仕七朝,仅仅这一点就很了不得。不是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吗,可见,人家柳公权是多么善于做官的人。不过,要说起来,柳公权还真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政治手腕灵活、老奸巨猾的老滑头,他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是忠良臣子的典范,他能够历仕七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而几朝皇帝,都还比较重视、喜欢书法。当然,他进谏也颇有一套。《旧唐书》上记载: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这段话啥意思呢?穆宗皇帝怠于朝政,有一天问柳公权书法用笔的事,柳公权可算逮住机会,于是,他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这“心正则笔正”说就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美谈。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说说历史上那些舌灿莲花)(1)

读李白的诗,绝大多数人会喜爱李白诗歌中的那种瑰丽的想象,那种浪漫主义思想,那种五花马千金裘、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气,仿佛我们的李大诗人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且来看看李大诗人的一件趣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里记载:“玄宗召诸学士宴于便殿,因酒酣顾谓李白曰:“我朝与天后任人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者。”明皇笑曰:“学士过有所饰。”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唐玄宗在便殿里设宴招待诸位学士,酒酣耳热,他看看李白,问道:“我与则天皇后相比,在用人上怎么样?”李白答道:“天后选用人,就像小孩买瓜,不择香味,只是捡个儿大的、长得肥的挑;陛下选用人,如同淘沙取金,剖石采玉,都是选择的精华。”玄宗笑着说:“学士把我说的太好了。”看看我们的李白大诗人,真是舌灿莲花哪,一番妙论,把个唐玄宗说得心花怒放,喜笑颜开,还忙不迭地自谦一句。就凭这绝妙的对话,谁好意思说我们的李白大诗人呆萌啊。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说说历史上那些舌灿莲花)(2)

除了那些极少数愚忠的、迂腐不堪的,在官场里摸爬滚打过多年,那些大臣们有几个不是人精?元朝的大臣耶律楚材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精明强干,是杰出的政治家。元朝元太宗嗜好喝酒,到了晚年更加厉害,天天与大臣酣饮不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作为忠良大臣的耶律楚材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向皇帝说了好几次什么喝酒过量伤身的话,皇帝都当耳旁风了。于是有一天,这耶律楚材就拿着一个酒槽(盛酒的容器)的口子部分找皇帝去了,说,这酒槽的口子可是铁铸的啊,尚且被酒腐蚀成这样呢,人的五脏,是不是会被腐蚀得更厉害啊?这元太宗也算得上是明君,看到自己的大臣这样来劝谏自己,是为自己的龙体着想啊,更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心里很感动,于是就节制了自己饮酒的量,并且还赏赐给了耶律楚材一些金银绸缎。耶律楚材这样进谏,也够机智巧妙了,当然,也是煞费苦心了。

皇帝当习惯了,命令大臣做事,即使是错误的、荒唐的,大臣也要听从。因为皇帝的话是圣旨啊,为人臣的如果不遵守那就是抗旨,是要治罪的,轻者会打进大牢,重者可能拉出去就被斩首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且说元朝自忽必烈之后,君王及其家眷,须受戒皈依,成为佛弟子。尤其是皇帝本人,更是如此。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先便有受戒九次之说;不仅自己及其皇族受戒,还要颁布诏令,要求天下臣民们都受戒。有一天,这元世祖忽必烈就命令大臣廉希宪受戒于国师。作为身居高官显位的廉希宪该怎么应对呢?当然,这廉希宪不是等闲之辈啊,他是元代政治家,自幼熟读经书,通达儒家之道,有“廉孟子”之美誉。廉希宪自从十九岁时就入侍忽必烈王府,深得忽必烈赏识,身居高官显位,病逝后被元朝追封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称号,谥号文正。面对皇上的诏令,廉希宪不慌不忙地对忽必烈说,为臣我已经受了孔子戒。元世祖有些吃惊,自己没听说有孔子戒啊,那好,就且听听这廉大臣怎么解释:“咦,还有孔子戒?”廉希宪接着就回答啦:“皇上啊,作为臣子,就要忠诚于皇上;做为儿子,就要孝敬父母。孔门的戒律,就是这样罢了。”廉希宪这么一解释,元世祖当然很开心啦!人家都把忠诚于皇上、尽孝于父母做为自己终生的戒律啦,这样的好臣子上哪里去找啊!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说说历史上那些舌灿莲花)(3)

经常看古装剧的,都会很熟悉妃嫔们在皇帝面前的自我称呼:臣妾。从这种称呼来说,嫔妃们与皇帝的关系,多少还有点君与臣的关系,嫔妃们固然有时候可以恃宠而娇,但大多数还是需要巧言令色讨皇帝欢心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在杨贵妃之前,唐明皇特别宠爱的一个妃子叫梅妃,《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工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斗茶赢了皇上,皇上把梅妃大夸了一阵,梅妃虽然受宠,此时赢了皇上也不敢张扬,赶紧说这不过是一个小游戏,误胜了皇上,皇上的心、皇上的本领可是在四海在江山上呢。梅妃这么一说,多给皇上面子啊,唐明皇自然是龙颜大悦、心里受用得很!

经常陪伴在“老虎”左右,能够不被老虎“咬着”甚至于“咬死”还真是大本事,那些大臣们、臣妾们活得也委实不易啊!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