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辅导孩子预习下册课文《祖父的园子》,孩子读熟了课文,学习了字词,之后就开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是一副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描绘了园子里丰富绚丽的动植物,描述了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嬉戏的生活,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同时,还有祖父的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读了课文之后,孩子做了如下总结:

课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我”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学了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疑问(再学习祖父的园子)(1)

孩子这样的体会应该是准确的,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理解还是像往常阅读课文一样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读法,萧红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真正引起孩子的共鸣。

于是,我开始给孩子谈起了作者萧红。

一般的资料,都是这样介绍萧红的: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要读懂一个人的文章,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更不能避开他背后的社会。

为了真正能让孩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就要带领孩子真真正正走近萧红。

我告诉孩子,萧红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和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萧红就是在这个大社会环境中成长的。

从家庭背景来看,萧红出生在端午节,而按当地的说法,端午节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是会克父母亲的。萧红出生后,奶奶对她带着很深的成见,父母因为她是女孩而冷落她。萧红虽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是她却与大户人家的女孩应有的形象大相径庭,她顽劣胡闹,野性十足。在这个大家族里,只有爷爷给予了她无限的关爱与温暖。

学了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疑问(再学习祖父的园子)(2)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新女性,萧红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追求幸福。但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之下,萧红是可怜的,又是无助的。父亲的亲情靠不住,别人也靠不住,可怜的萧红,最终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在香港病逝。

因此,只有祖父的园子,才是萧红唯一可以安身的地方,终其一生,她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她对祖父念念不忘。

祖父的园子里边“明晃晃的,红红的,绿绿的,新鲜漂亮”,有昆虫,有树木,有花有果,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更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昆虫是自由的,是快乐的;植物也是自由的,快乐的;“我”更是自由的,快乐的。学着祖父拔草、铲地、吃黄瓜,追蜻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一句话,祖父的园子,就是萧红的梦想乐园,就是萧红的幸福乐园。走近了萧红,了解了萧红,再学习《祖父的园子》,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了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疑问(再学习祖父的园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