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人还没到就有一团紫气先到了,今天就来揭秘这团紫气到底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唐僧离开大唐以后碰见一个猎户,猎户一路护送唐僧到了一座山前就不送了。

临别的时候猎户对唐僧说:“前边就是两界山,过了两界山就出了大唐的界地了,我只能送到这里,前边的路长老要多加保重。”

这两界山又叫五指山,唐僧一个人提心吊胆地爬上了五指山,突然发现有个陌生的猴子喊他师傅,于是就在这五指山上收了孙悟空做徒弟。

这个桥段的原型就是老子出函谷关的那一段故事。

老子是进函谷关还是出函谷关(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是怎么回事)(1)

老子一生行事低调,没留下多少传说,唯独出函谷关这件事闹得世人皆知。

当年周室衰微,老子避祸,于是就辞去了图书馆的工作,打算到西边找一块风水宝地去隐居。

西边有一个函谷关,是周室的国界,也是老子西行的必经之路,于是老子就奔着函谷关去了。

当然老子一路上气定神闲,可不像唐僧提心吊胆地爬五指山,也没有像唐僧那样牵一匹白马,而是牵着一头青牛。

说起这青牛也不简单,后来被吴承恩搬上《西游记》,竟成了如来佛祖唯一不敢收服的妖怪。不但不敢收,还得送十八粒金丹讨个人情才算了事。

老子是进函谷关还是出函谷关(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是怎么回事)(2)

当然现实中的青牛没有吴承恩写得那么牛,但只要跟着老子,多少都带了点灵气。因为老子骑着青牛赶路的时候,总有一股紫气在前边探路。

这股紫气普通人也看不见,却被守卫函谷关的尹喜看见了。

能看出这股紫气,可见尹喜的道行有多深。所以老子一到函谷关,就被尹喜发现了。

尹喜先是找老子答疑解惑,谁知道越解惑越迷惑。老子的道理太玄妙,一时半会也明白不了,干脆缠着老子把道理写出来,自己慢慢领悟。

老子没办法,就写了一本书,就是流传后世的《道德经》。

尹喜读完《道德经》,心都凉了,以自己的道行,根本没法悟透里边的玄机。于是尹喜心一横,直接挂剑封印辞官不干了,跟着老子去学“道”了。

老子是进函谷关还是出函谷关(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是怎么回事)(3)

《道德经》的确博深玄妙,但更玄的不是老子的“道”,而是那股紫气。

毕竟老子出函谷关这段是真实的历史,是活生生的现实。唯独这股紫气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显得不那么真实。

其实,所谓的紫气也没那么玄妙,如果看懂了,就没那么神秘了。

《道德经》第五十章里有这么几句话: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驾驭生命的人,走在路上不必刻意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场上也不必刻意躲避刀枪,因为犀牛想伤人也不知道角往哪儿顶,老虎想伤人也不知道爪子往哪里抓,刀枪想伤人也不知道往哪里刺。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对于善于驾驭生命的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死地。

老子是进函谷关还是出函谷关(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是怎么回事)(4)

这最后一句话听着不太好理解,相比之下,《孙子兵法》里的“死地”就好理解多了。

《孙子兵法》里说“置于死地而后生,陷于亡地而后存。”意思是说,到了死地就得先放弃生的念头,然后才有机会活下来。

言下之意就是:没事千万别往死地上跑。

老子说的“以其无死地”就是这个意思,善于驾驭生命的人从来不会往死地上跑,所以就不会有死地。

老子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善于驾驭生命的人。尽管老子处在春秋乱世,到处是战火不断,猛兽伤人,一路上随处可见避险的、逃难的人,但老子总能躲开这些。

老子是进函谷关还是出函谷关(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是怎么回事)(5)

所以老子行走的时候,绝对是道路上最安全的时候。老子行走的路上,绝对是最祥和平静的道路。

当然,处在这个春秋乱世时期,大部分时间空气里也都是乌烟瘴气,尘土飞扬。

唯独老子行走的时候,天空才会出现难得的碧空祥云、紫气霞光。

这也就是老子还没到函谷关,尹喜就能看到紫气东来的缘由,这里的“紫气”不仅仅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清新干净的天空,还包括路上难得一见的一团和气。

说穿了,就这么简单。但现实中,却经常有人后悔,明明能看懂的道理却在当时没有看懂,夫何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