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关系,陕北人历来对窑洞情有独钟,民宅内绝大多数人家要盘土炕。凡是住过陕北窑洞土炕的人,都知道它不仅冬暖夏凉、踏实温馨,还能节省能源。但是,土炕的建造看似简单却大有技巧,陕北人将它叫做“盘土炕” ,得请来专门的工匠才能完成。因为一般人根本不掌握这盘炕的工艺。
盘土炕就地取材,成本不大。靠窑洞内壁而建,一般长3米左右,宽2米,高0.65米呈长方体。炕内砌三条烟道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火穿过。烟道上铺盖石板、黄土,炕面以胶土泥抹平。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宽约15厘米的石条或木质条炕沿围护,高出3厘米。砌在后壁的称“窑掌炕”、砌在靠窗的叫“门前炕”。炕的高低为60厘米,民间俗称“锅一尺八炕二尺,不高不低正合适”。
盘炕的技巧在于分烟嘴、收烟口、灶膛入烟巷、投灶上烟处的垒砌处理。如果不按照一定比例的尺寸垒砌,不仅穿行的烟火不均匀,甚至根本不进烟使人无法居住。其诀窍,工匠们用一句顺口溜默记。那就是:“投灶坑放下斗,烧火进烟如雷吼,灶膛入口似猫项,既省柴碳又暖炕,分烟嘴似狐狸,一弓二弯三尖嘴收烟不能三头齐(指烟巷墙),烟道不能沫稀泥。”不到万不得已,盘炕师傅们绝不说出口,更不轻易外传。高超的师傅还在挥汗之余嬉戏女主人:你是要“嘭、嘭、嘭”、还是“轰、轰、轰”。意思是从烟囱里要上烟快,还是稍微慢点。其实,还真的能够处理成,不仅如此,还要事先征询道:要脚底热还是腰部热?有的主人偏偏刁难道:我要个满炕热!哪知道这也难不倒盘炕师傅。竟然将烟道的墙用土坯或砖调角隔成空格,这样一来,炕底下充满了烟火,果真满炕热了。
盘土炕,包容了陕北人的聪明和智慧,展现了陕北人融于自然、和谐自然的淳朴天性。陕北人世代生于土炕、长于土炕,在土炕上听奶奶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诸如“哪里上来个肚大嫂,走着走着肚大了”的谜语,学妈妈《秃子尿炕》、《女娃要汉》的陕北民歌。那一双双黑眼珠,从不懂事起,就看着大人们剪窗花、纳鞋底,做年糕、酿米酒。在土炕的文化氛围中生息繁衍,在土炕上老逝回归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