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了风骨的含义,“风骨”和“气”都有“清”“浊”、“优”“劣”之分。风骨清优就成了文质彬彬的作家诗人,就创作出具有真实思想感情、远大理想抱负的作品。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1)

那么为什么建安期间会出现那么一批风清骨正的作家,产生那么多以风骨为主要特色的诗文呢?也就是说风骨为什么集中体现在建安时代呢?

首先,建安出于汉魏之交,黄巾大起义爆发,接着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2)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之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的想象力被惊心动魄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了解的事物。这时,情感在胸中积聚酝酿,凡是具有喉舌的人都感到有说话的迫切需要,闭欲畅抒胸怀而后快。”而建安时期就是一个大灾难、大忧患的时代,这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对自然景物的社会认同就是动荡,混乱。也就是社会有动荡、混乱、灾难的“风”的基础。那时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自然景物的社会认同都是混乱动荡的。

董卓作乱“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3)

会混乱带来了思想道德的混乱,儒家思想崩溃,道德观念淡薄,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关系整个乱套,君臣相凌、父子交恶、夫妇反目、兄弟成仇,已经司空见惯。许多不道德的事情,在建安时期却得到了人们的喝彩与赞扬;许多应该批评的事情,却受到了肯定和表彰。孔子的嫡二十世孙孔融竟然对父母和子女关系说“父之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与子,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在他看来,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最初的动因,是情欲的表现;而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好像把一件东西放在瓶子中,一旦把东西倒出来,东西与瓶子关系也就不存在了。孔子的嫡孙都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见社会伦常混乱到什么样子了。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4)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就是当时社会的“风”的基础,所以建安时期有风骨文学。

其二是由于建安文人都在这个乱世经历过,有人甚至就是这个乱世的制造者,更有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

建安文学的主力三曹七子,大都“生于乱,长于军,身于贵”。三曹本毋用言;七子中孔融也是富贵出身;王粲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阮瑀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刘桢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陈琳自己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就是徐干穷一点,“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

这样一帮生于乱,长于军,身于贵的人,本身就是动乱的参加者。曹操自己镇压黄巾军,讨伐董卓,征讨二袁,经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然后败于赤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参与发动的这些战争,那一场不是流着成千上万人的鲜血。

七子中的多数人也都参与了动乱活动。孔融参与了镇压黄巾军活动,以后担任北海,青州等地的地方官,以后进京为傀儡皇帝汉献帝出谋划策;陈琳担任何进的主簿时曾经劝何进不要招董卓进京,何进死后投奔袁绍,曹操攻打袁绍时,陈琳写《袁绍檄豫州文》,辱骂曹操,据说曹操当时头疼,看了文章居然头疼病都好了,袁绍以后又投奔袁术,袁术败后才归曹操;王粲投奔了自己的同乡荆州牡刘表并多次为刘表写战书、檄文,刘表死后赤壁之战之前王粲投奔曹操,加入曹操集团;阮瑀被曹操逼出当官,和陈琳一起帮曹操写公文、檄文;应玚年轻时流落四方,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刘桢十一岁就随母亲避战祸逃到许昌,一路上也是经历了战争。

这些人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诗文题材,决定了建安文学的风骨之路。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5)

第三,三曹七子的文学素养使他们有能力、有思想、有感情、有抱负如完成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他们都有敢于揭露现实的悯时伤事、悯时悼乱的作品。曹操的《蒿里行》,曹植的《送应氏》,三曹七子之外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都是这类作品。

他们都有表达自己理想与抱负的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王粲的《登楼赋》属于这一类。

他们敢于显示自己鲠直的骨骼,不屈的气节。曹操的《军谯令》曹植的《求自试表》,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当是这一类。

建安时代。人才辈出,虽然大家的着眼点都放在曹魏集团内,但不可忽视其他作家,这里仅就建安文学的总得倾向阐述建安文学的特征。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建安文学专题第二部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