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在批改同学们的试卷时会遇到各种有趣的答案

某年级一试题:把下面的句子改为拟人句,句子是“小鸟在树上叫。”

大多数同学都很常规地还成“小鸟在树上唱歌”。

忽见一句:小鸟在树上叫:我是人啊!我是人啊!

这是搞不清楚拟人的的基本概念闹出的笑话。

为了不丢分,我们可要好好掌握每一个修辞手法的概念以及用法呀。

拟人修辞手法和句子练习(一篇讲透拟人修辞手法)(1)

一、什么是拟人呢?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有两大类型,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是拟物。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拟人,常常忽略了还可以拟物。

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东西当成另一个东西来写,不要求有相似点什么的。

马老师举个栗子:

1⃣️花儿对我笑。

花儿会笑吗?不会,谁会笑,人会笑。所以是拟人,就行了,不用管花和人像不像,重点是花这是干了人才会干的事。

2⃣️妈妈终于回来了,我飞了出去。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我的激动之情。人会飞吗?不会,谁会?一些动物,鸟啊什么的。

所以就是拟物,人和鸟没什么相似点,这里的重点是人具备了鸟的技能,把人当作鸟来写。

再来一个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

3⃣️大火无情地吞噬着亚马逊森林。

大火会吞噬吗?不会。吞噬是生物的动作,所以为拟物。

拟人修辞手法和句子练习(一篇讲透拟人修辞手法)(2)

二、如何判断拟人手法呢?

知道了什么是拟人,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去了解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中往往需要我们判断是哪种修辞手法。

马老师就简单说一下怎么判断:需要写的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

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例: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繁星还在窃窃私语(星星不会说话)。

三、为什么要用拟人修辞手法呢?表达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白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判断,接下来就是阅读理解中需要的解答方法了!

马老师简单地总结了一下解答模式:

运用拟人这一方法(先说明修辞手法),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说出描写的效果);使用拟人还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说出描写效果中读者的感触)。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情态。(有时还需要加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我们如何创造拟人句呢?

拟人形式: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似的言行、思想

例如: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类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地把人类神情、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事物“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

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

小河向东流。 改:小河欢快地唱着歌向东奔跑。

螃蟹煮熟了。 改: 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水稻成熟了。 改:水稻笑弯了腰。

高粱成熟了。 改:高粱涨红了脸。

大地上有白雪。 改: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雪。

大树在路边。 改:大树站在路边。

五、如何区分拟人和比喻呢?

马老师在写【比喻篇】时,已经提到两种修辞手法如何区别,再简单总结一下:

拟人是把事物直接当作人来写;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例如:1、蜻蜓飞过来,述说它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讲述它昨夜的好梦。(拟人)

2、弟弟壮得像小牛犊子一样。(比喻)

例1把蜻蜓、小鱼当作人来写,而例2是用小牛犊子来打比方。

拟人修辞手法和句子练习(一篇讲透拟人修辞手法)(3)

最后附上一个两种修辞手法混合的练习:

用雪、寒风、疲惫、路灯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雪在轻盈地跳舞,悄无声息地落在伞上。一阵寒风呼啸而过,似一把锋利的刀,带走了我身上仅存的一点暧意,却无法赶走我的疲惫。不远处,橘黄色的灯光暧暧地照亮了我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