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1)

执笔行走于人世间,用文字书写尘世的故事

1

1

父母生前,子女尽心奉养是孝吗?

是。

父母生前尽心奉养,死后子女没有花几千甚至上万的钱买一个骨灰盒,不孝吗?

殡葬行业里,某些“赚死人钱”的商人,认为这是大不孝。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2)

前段时间,一位89岁的北大教授,仙逝归天。

教授的儿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在殡仪馆内将父亲的遗体火化后,他开始为父亲挑选骨灰盒,当看到上面的价格时,他怔住了。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为他介绍:“骨灰盒一共有高中低三个档次,最低档次7000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骨灰盒是木头材质,成本根本要不了多少。

他问工作人员也没有更便宜的。

工作人员不耐烦的说:“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都没有跟你说几万块钱的,你不会连个好一点的骨灰盒都舍不得给父亲买吧?”

赤裸裸的嘲讽,用亲情绑架顾客。

他没有理会工作人员,而是转身从后备箱拿出来一个黑色塑料袋,把父亲的骨灰装了进去,然后离开了。

父亲的骨灰不能装在根本不止这个价的盒子里,会有更合适的地方。

这一惊人的举动,引来殡仪馆司仪的一顿臭骂:“亏你还是北大教授的儿子,你学的文化都跑到哪里去了?你这是不孝啊!”

甚至还把这一视频发到网上,并配文案:“教授走的凄凉,儿子不孝顺,竟然用塑料袋装父亲的骨灰。”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3)

网友们的反应却不像他预想的一样,不仅没有批判教授的儿子,反而理解他的行为。

“孝顺不是买一个贵的骨灰盒,而是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

“父母生前的时候,你对他不好,死后就算是用古董罐子装骨灰,又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4)

仅仅因为这一行为就指责人家大不孝,甚至公布到网上,像极了一个跳梁小丑,实在是败坏人品。

1

1

孝与不孝不是由一个一无所知的外人来定义的。

教授的儿子在他临终前,为了能多陪陪他,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陪着教授做他想做的事,尽一个儿子应尽的的义务,让父亲安宁平静的走,这才是孝。

孝子床前一杯水,胜过坟前万吨灰。

父母生前不尽心奉养,不去承担做子女的义务,死后就算花几万块钱买一个骨灰盒,甚至花更多的钱办一个风光的葬礼,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立孝子人设吗?标榜自己多有钱,对父母多尽心?

这种为了面子利用丧葬作秀的人才令人不齿。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5)

我看过那些在父母生前不闻不问,父母死后,披麻戴孝,呼天抢地,大办葬礼的人。

他们心安理得的自诩“孝子”,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毫无半分愧疚。

如果葬礼成为了这些人立孝的工具,那就丧失它原有的意义。

况且,父母看中的也并不是这些虚于表面的东西,受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父母认为一切从简就好。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子女的态度。

为父母花的时间,对待父母的心意,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而这些是最质朴、最纯粹的孝意。

1

1

看过这样一则视频,一位58岁的男子,站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面前,一遍又一遍跳着自编的舞蹈。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6)

他四肢不协调,笨拙僵硬的动作,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滑稽。

但是,他那坐在床头88岁的老母亲,却看得入神,脸上洋溢着幸福。

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说:“母亲高兴,我心里就高兴;母亲平稳,我心里就平稳,母亲在世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母亲还在,还能哄母亲开心,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前两天,一条新闻登上热搜:老人术后晕车,儿女接力用板车7小时拉回家。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7)

一路上,一个孩子拉累了,就换下一个,同事还安排一个人在身边照顾,走一程就告诉老人到哪了,渴了给老人递水,有太阳的时候,给老人撑伞。

就这样,他们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中,用爱走完了7小时的路程,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孝。

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多一些陪伴,在他们百年之后,才会少一些遗憾。

“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言论是留给孝子批驳的。

1

1

《偷影子的人》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围绕着妈妈嘴角与眼周的细纹,我知道她很讨厌它们,但这些细纹却让我感到心安,我从她的脸上读到我们相依为命的痕迹。”

我们阻挡不了时间,也无法改变生命必将走向终点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父母享受余下岁月的风光。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8)

再隆重的葬礼,也比不上父母生前,你亲手递给他的一杯温水。

那些葬礼上根本不值得的昂贵花销,不过是商家以“孝”的名义设好的圈套,他挖了一个坑,等着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冤大头”往里跳。

他卖的是“孝”的头衔。

孝顺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北京大学教授讲丧礼(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