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夼”为方言名词:“两山之间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大夼、刘家夼、马草夼(都在山东)。”有意思的是,词条所列举的三个地名都在山东,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以“夼”为村名的,绝大部分都在山东,别的地方极少见到。“夼”字在外地人眼中甚至显得有些生僻,《金史》卷二十五“山东东路”条载:“登州,中,刺史。宋东牟郡。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县四,镇二。蓬莱,有巨风盐场。福山,镇一,孙大川。黄,有莱山、蹲狗山;镇一,马停。栖霞。”福山没有孙大川镇,只有一个孙夼镇,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六“登州府”条载:“孙夼镇在县北四十里,向有巡司戍守。”明清时在孙夼镇设巡检司,为登州府十巡检司之一。金时胶东行政区划为四县二镇,一镇为黄县的马亭(亦有写作“马停”者,误)镇,一镇为福山的孙夼镇,结果著者或是刻书者不知此是“夼”字,给弄成“孙大川”了,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清代栖霞郝懿行《柳夼庵记》:“土人凡两山之间有水,曰夼,读若圹,上声。佛祠曰庵,柳其氏也。邑之村落,以夼为名者尤多。”不光是栖霞以“夼”名村者多,其他县市区也不少,

牟平崖地村名来历(为什么胶东多带)(1)

栖霞大白马夼

牟平崖地村名来历(为什么胶东多带)(2)

海阳笤帚夼

牟平崖地村名来历(为什么胶东多带)(3)

蓬莱燕子夼

牟平崖地村名来历(为什么胶东多带)(4)

黄县水夼

牟平崖地村名来历(为什么胶东多带)(5)

黄县庵夼

芝罘区有上夼、大东夼、小东夼,莱山区有丁家夼、朱唐夼,蓬莱区有燕子夼、臧家夼、树夼、遇驾夼、夼沟,福山区有上夼、下夼、马蹄夼、丁家夼,牟平区有下夼、太夼、大杨家夼、北夼、东夼、里夼、发云夼、金沙夼、前院夼、缫丝夼、唐家夼,莱阳市有大夼、梁家夼、李家夼、马家夼、姜家夼、青杨夼、夼里,海阳市有小夼、八夼、榆山夼、晶山夼、清泉夼、大山东夼、笤帚夼、万家夼、山水夼,招远市有上夼、西梧桐夼、庙子夼、铁夼、大龙夼,文登市有杏树夼、亮夼,乳山有蓬家夼、入夼、西屋南夼,荣成市有马草夼、雨夼、孙家夼。这些带“夼”的村名主要分布于胶东丘陵地区,这是与地形特点分不开的。烟威一带多低山丘陵,“两山之间有水”的地形所在多有,这种地形也可以名之为“沟”“涧”,如黄县就有郭家沟、迟家沟、西涧等村名,但远不如用“夼”的多。从胶莱河往西,此种地形多用带“峪”的地名,如济南地区的黑峪、佛峪、朱家峪、有兰峪等。南方则多用“冲”,如韵山冲、丝茅冲。从全国范围看,山东村名比较有特色的是以“疃”“夼”二字名村,其中“疃”多位于平地,“夼”多位于山区。“疃”字尚有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大量使用,“夼”字则基本集中于山东尤其是烟台、威海地区,这固然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有关,也与胶东所在的胶辽官话区有关。“夼”字不见于字书,其字从大从川,意思是大的水流,每到夏季,雨水裹挟泥沙从山谷中冲下,在谷底冲积成小块平地,先民即在此建村,并称之为“夼”,所以我认为“夼”是居住在胶东半岛的人们造出来的方言字,外地人不认识会写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黄县也有不少带“夼”字的村名,如芦头镇有庵夼、七夼、水清夼姜家,东江街道有战家夼,大陈家镇(今并入北马镇)有奶儿夼、上夼、黑夼,下丁家镇有小北夼、老师夼(因卢童升仙故事得名,原先叫“摔师夼”,后嫌不够尊师重教,改为“老师夼”,民间叫“老鼠夼”)、前夼、脉落夼(以前叫“夼里”),田家镇(今并入七甲镇)有小院夼,丰仪镇(今并入石良镇)有慕院夼、水夼。但总体说,黄县带“夼”的村名不如栖霞、牟平等地多,这是因为黄县北部是冲积小平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带“夼”的村名全部集中于南部山区,北半部是没有的,而栖霞等地山地丘陵所占比重要比黄县大得多,故以“夼”名村的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