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夏后姒禹死后,其子姒启在架空了当时的“嗣君”“摄政”伯益之后,正式继任大宝,成为第二代夏后氏。在灭掉了反对势力有扈氏之后,姒启在钧台会盟天下诸侯,正式确立了自己中央天子的权威,正式完成了“夏”从“国”到“王朝”的转变……

    01伯禹的“夏”与姒启之“夏”性质不同

    伯禹建立的“夏”是不可传承特定称号

    因为,正是大禹通过治理水患,平灭南方三苗族群敌对势力,并建立诸侯朝贡制度等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上确立了自己的威望,建立起“夏后氏”国号,为后来的姒启打破禅让制奠定了基础。“夏”之一字正是因为伯禹的功绩才获封为伯禹氏族的国号的——《国语-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为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1)

    伯禹治水石刻——来自《中国通史》

    伯禹登基时所建立的“夏后氏”,是属于他自己做为“共主”或者“联盟首领”时的专属于他这个时代的特定称呼,在他死后或者把位子传给下一任首领之后,这个称号就随之被取消。也就是说,伯禹的“夏后”称号,是一个难以传承的特定称呼。

    姒启建立的“夏”是可以传承的“王朝”称呼

    而姒启所建立的“夏”就不一样立了。姒启的宝座,是在架空了他父亲伯禹所选定的继承人伯益之后获得的。切实来讲,不论姒启的王座得来和他老子有没有关系,但是因为是他坐上了宝座,原本该接受禅让的博弈没有登上宝座,所以帝君名位的传承,就从禅让制,正式进入世袭制。因此,继位之后,姒启并没有像以前的君主们那样重新订立国号,而是在老爹伯禹的国号“夏侯氏”基础上,更名为“夏”。这个“夏”,在这个时候就从部落氏族名称,变成了王国名,而且因为是父子相继的国号,也因此成为这个时代的特指称号,即为——夏王朝。

    所以,伯禹姒启两父子的“夏”之国号,其本身的性质差别就在于此:前者仍然是部落邦国名,而后者才是正经的王朝名。

    02伯禹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2)

    夏朝宫殿复原图——来自《中国通史》

    遍观史书,我们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证据证明,伯禹对“夏朝”的建立居功至伟。第一,治水的成功,为伯禹以及“有夏”部族的积累起了无人可及的声望,这种惠及天下百姓的业绩,使得伯禹和夏部族在百姓的心中确立起无人可比的崇高地位,在思想上初步建立起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

    第二,治水是一个整体工程,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进行统一的规划。伯禹为了治水,开通九州之交通,汇集诸侯制定新的朝贡制度,调动物产丰饶地区的物资来救济物产贫瘠的地区,这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部落联盟的松散制度,加强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得松散的联盟机构初步形成集权治理的国家权力机构,并在赈济救灾的过程中,初步奠定了国家建立的物质基础;

    第三,在南征三苗部族的战争中,伯禹首先确立起了自己对军队的掌控地位,在平灭了三苗之后,伯禹军功在身,军权在,又初步确立了军队领袖的身份;

    其四,伯禹在时,多次以武力威胁、消灭反对自己的政敌。《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记载: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后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多项古籍记载伯禹杀怠慢的防风氏,征讨不尊敬的诸侯等等举措。这说明,伯禹已经可以轻松的斩杀那些不恭敬的。而在之前的唐尧虞舜等人杀诸侯根本没有这么轻松,甚至只能听之任之。

    第五,伯禹所建立的朝贡机制,开始统一征调全天下的财力。《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夏本纪》也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两项记载都是关于伯禹召集诸侯,收取贡赋的记录。这说明这个时候,伯禹已经可以将诸侯手中的财力,往他这个帝君的手中汇集了。而这个权力,在之前的颛顼等人的身上,是见不到的。

    这些记载都表明,在这个时候,“有夏氏”已经从一个部落联盟的领导部落,开始向一个王朝的中央王庭转变,伯禹也从部落联盟共主的“帝君”,开始向中央王国的“帝王”转变。而这些变化,正是在姒启之后能够将“夏”部族变成“夏王朝”的基础。

    03为什么说是姒启开创了夏王朝

    伯禹死时天下仍然是部落联盟是时代,而不是王朝时代

    我们刚才说了,伯禹的“夏”和姒启的“夏”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可以子孙相继,而一个只能贤者居之。这是两种制度,虽然他们的代差只有三年,可是却是泾渭分明的新旧两个时代的政治制度。

    伯禹虽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中央王国的权威,但是在权力的传承上,他还是使用了部落联盟时代的禅让制度。先不管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他是不是自愿主动把王位禅让出去,起码就法理上来讲,他确实是行使了禅让制度,终伯禹一生,部落联盟依然是合法的存在,而王朝,依然是个没影子的事情。

    姒启终结禅让,开启“家天下”时代,“夏后氏”正式成为“夏王朝”

    《史记-夏本纪》记载: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伯益这个被伯禹选中作为继承人的“幸运儿”,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地位上,变成了门可罗雀的“倒霉蛋”。原本应该是朝拜他的诸侯,全部都去跪舔姒启去了。而伯益之所以没有获得应该属于他的帝位,主要有两点原因。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3)

    夏朝早期龙形图腾——来自《中国通史》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吾君帝禹之子也。因为伯禹在世时的功绩,和对诸侯的霹雳雷霆手段的积威,使得诸侯无不服服帖帖贴,即使是在伯禹死后都不敢掀起什么浪花。这份敬畏与忠心在伯禹死后便转移到了姒启的身上。

    其二,那即是姒启——天下属意焉。姒启在他老子的悉心指点之下,行事手段和为人风格都和他老爹伯禹非常相似,以至于他老子还没死时,就已经名扬天下,让那些个诸侯畏服。这份威望和能力就不是伯益能够比拟的,否则在姒启还不过是个襁褓婴儿之时就辅佐伯禹治水的老臣,怎么可能会“天下未洽”。

    姒启继位之后,禅让制度就此成为了过去,父子相传的“家天下”时代就才开始。夏部族正式完成了部落到王朝的转变。

    04灭有扈于甘,会诸侯于钧台——夏王朝权威的正式确立

    姒启作甘誓,南灭有扈氏于甘

    任何一个时代的终结,都不会是平静安详的,就像是闪电,即使辉煌已经逝去,但仍有隆隆的雷声在天地间回响。姒启终结“禅让制”开启“家天下”,肯定会有人不肯服从。

    我们知道,禅让制是贤者居之。换言之就是——有能者居之。在这个制度之下,谁都有可能坐上那个最高的宝座。但是姒启这样一来,就直接把其他人登上这个宝座的希望给掐灭了。断人前程的恨,是很难消除的。于是叛乱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比较戏剧性的一点是,反叛的不是老对头九黎族、东夷族羌族这些老对手的族脉,反叛的反而是和夏后氏有血缘关系的有扈氏。史记记载,夏后氏有十二支主要支脉,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有扈氏的反叛原因非常直接——不服。一般来讲,见到原来和自己一样的亲戚突然暴富,我们的心里肯定不是高兴,而是——愤恨嫉妒。有扈氏的嫉妒之心已经超出了心里承受的极限,于是——反了。

    而且,这个亲戚还不是第一次和自己家过不去,早在伯禹之时,有扈氏就曾经和夏后氏起过刀兵。后来被禹所收服。此段记录在《说苑-政理》中有记载:禹与有扈氏战,三战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连大禹都废了好大功夫才收服有扈氏,可见有扈氏的反叛对刚刚继位的姒启的打击。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4)

    甘之战图画——来自《中国通史》

    对于这个直接踩脸的亲戚,姒启是一点都没有客气,直接率领大军直奔有扈主力所在地甘地(不是阿三那边那个甘地)。在战前动员上,姒启作出了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作战宣言——《甘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

    对于有扈,姒启的愤怒是达到了极点的,直接就是最严的处置——剿绝其命。不灭了有扈誓不罢休。因而对诸侯的要求很严格——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女。卖力的重赏,懈怠的杀掉。所以手下诸侯非常卖力——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当然,嚣张的有扈氏的作为,还未中华词典中贡献了一个经典成语——飞扬跋扈,在后世专门指这种直接踩脸,不管尊卑规矩的人。

    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可知,但是在这一战里,叛乱的有扈氏被灭了;而那些心里不服或者不是死忠的人,肯定也就在这一战里,被姒启借机给处置了。不服从的都被收拾了,自然而然就只剩下了服从之人了。

    甘之战可以看做是禅让制度的一次复辟之战,也是夏王朝真正立朝的定鼎之战。在这一战之后,禅让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姒启借此战之威名,正式确立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

    钧台会盟,夏王朝威临天下

    在大胜之后,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权威,让天下诸侯臣服,姒启效仿父亲的江南会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会盟,即——钧台之享。

    所谓钧台,他不是地名,而是祭祀所用的祭台。古代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必定需要祭台,这个台或者是高大的建筑,比如现在北京的天坛地坛,或者如泰山决顶的封禅台等等。钧台,其意思就是祭祀坐镇中央星野钧天(古代中国的星相学中,将星空划分为九个分野,即九天,钧天,即指中央天空,叫做钧天,神话中为上帝等高级神灵的居所)的上帝的祭台(上帝其实是中国古代对上天的称呼,西方的那个,是——GOD,意思为神)。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5)

    祭天高台——来自《秦始皇到汉武帝》

    钧台会盟,是姒启祭祀上天的一次活动。《太平御览》记载: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意思就是夏后(夏代后字是王的意思)姒启欲祭祀上天,选择一处高地作为祭祀天神的地方,在上面建造祭坛,就叫钧台。

    显然,这并不只是简单的祭祀而已。主要又两层意思,其一,告诉诸侯万国,自己继承帝君之位,统领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你们都要服从我,否则必遭受惩罚;其二,也是借着祭祀上帝的名义,把天下诸侯召集到一起,收取贡赋财物,确立君主和臣子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央王庭的实力和权威。便如《国语-鲁语》所说: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

    这一大朝会之后,“诸侯所由用命也”。夏启姒启正式确立起了“家天下”礼仪传承制度,也正式确立了“夏后氏”作为中央王朝政权的权威地位,中国历史正式从部落联盟共治时代,进入奴隶制王朝时代。

    05夏后姒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虽然说老爹伯禹的光环太过强大,使得儿子姒启一直难有明显的存在感,但是要论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姒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第一,正是在他的手中,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上千年的部落联盟共治制度正式被终结;也是在他手中,建立起来正式的早期国家政权,建立起了初步的中央王朝统治的模式。中国自此正式从“公天下”进入“家天下”。

    夏禹和夏启谁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王朝的开创者为何是姒启而不是伯禹)(6)

    王者威仪——来自《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二,也是在他的手中,华夏早期分散的文化体系,初步从政治和礼仪制度上形成了一个以“华夏”为核心的早期文明共同体(之所以说是共同体而不是整体,只是因为时候各地区、部族的文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这里开始逐步融合,这场文明融合直到周礼确立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融合。),为日后华夏文明的融合统一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也是从姒启开始,中国的历史正式从“神话史”时代,进入到了“信史”时代。早期的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多是神话色彩多过现实色彩,且他们之间的传承非常的混乱(从黄帝轩辕(约为公元前2700年)到姒启正式开创夏王朝(约为公元前2027年),足足相差至少至少670年,这么久的时代竟然只出现了七位共主,平均算下来每个人光是在位就得一百年左右,何况他们还有一段考察期?现代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不敢说能活到一百岁,何况那个巫医不分得年代呢?

    结语

    在夏启之前的华夏,不论是在文明思还是礼仪制度,亦或是在科技发展、耕种放牧,在很多方面都出于相对分散、独立的局面,且在文化传承上处于一种模糊紊乱的局面里。这种局面在维持了千年之后,才在虞舜、夏禹时代陡然急速,快速的走向联合、融合。正是虞舜和伯禹——尤其是伯禹的一系列举措下,华夏文明才初步形成一个以“夏”部族为核心体的初级国家文明,不再像之前一样出于一种迷糊混乱状态之下。而姒启在打破了“公天下”制度之后,正式建立起王国的统治模式,并以政治统治的形态把辐射范围内的文明或者说文化开始汇聚成一起。虽然说这种以武力强行聚合的“统一”还不是太牢固,但是融合统一的趋势开始走进人心,“统一融合”自此正式走上历史大道,为“华夏文明”的诞生与形成,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