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通的定义有很多,其中韦氏大辞典的定义最为精确:沟通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流,思想或意见之交投。沟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并不是单一的,在沟通中人们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肢体和行为进行辅助沟通,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沟通载体是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非语言系统即指用语言以外的信息进行交流,动作、符号、眼神、眼色、情绪、身体距离以及标志符号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发现:沟通中的信息只有7%是语言传递的,而93%的信息是由非语言表达的。这句话表明感情的表达远远大于语言的表达,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学习研究非语言信息,恰到好处地传情达意,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态度等信息,对建立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促成各方面和谐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了解肢体或行为语言的基本含义,就需要对以下几种概念进行理解分析。手势,柔和的手势通常能够表示友好、商量,而强硬的手势则多半意味着“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脸部表情,微笑的表情通常表示友善礼貌,皱眉表示怀疑和不满意。眼神,盯着看意味着不礼貌,但有的时候也能够表示感兴趣,寻求支持。声音,演说时抑扬顿挫表明热情,突然停顿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1918年列宁有一次很成功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身体稍向前倾,头脸微仰,双目一直眺望前方,右手掌十分果断有力地向前推出去,一瞬间将这个手势做到了完美。这次演讲十分成功,后来斯大林称赞说:“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经过研究表明,恰如其分的手势和姿态,常常能够促使听众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的记忆长度和记忆强度,这能够加深在听众心目中的印象。
我们虽然不是演说家,但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管理者必须具备演说家的素质,既善于运用口才因素,又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这就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手势要训练有素,运用自如,以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更大程度地吸引下属的注意。与此同时,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要带有任何的随意性,手势的变化是绝对不能过碎、过多的,要适当而为,做到适度、适当、自然、大方,充满美感;反之过分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拍板子、敲桌子等,不仅不会给听众带来美感,反而会影响到沟通气氛。
一位智慧的沟通者通常是会知道如何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从而也会以最适合的形式来传递思想内容,表达信息,达成沟通的最终目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外表、声音、身体语言等在沟通中所占的比重能够达到93%以上。具体百分比如下:视觉占到55%左右,身势、手势、视线,以及整体的仪表与行为举止等都有助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声音仅仅占到比重的39%,使用不同的肢体和行为语言能够带来更大的沟通效果。
小故事:
今天是比尔来到这家公关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所以,他很希望自己能够给同事们留下好的印象。当主管将比尔逐一介绍给每位同事时,他十分热情地和同事们一一握手,同时面带微笑,向每个人点头致意。身高将近一米九的比尔可谓是相貌堂堂,看上去俨然是一位成功的公关从业人员。
在跟同事握手的时候,他很有力,他认为这样才是有礼貌的表现。不料,比尔握手的力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两位女同事的手指都被握疼了。于是,有的男同事便在与比尔握手时也故意用大力气,似乎是在报复比尔。
于是,比尔进入这家公司后没多久,有一种说法便在女同事中传开了:“最好别接近那个新来的比尔,他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人哦!”比尔在公司里受到了女同事的排挤,这对他的工作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笨手笨脚的粗人、说一不二的能人,或是为了维持生计而艰难打拼的普通人,你都必须明白我们的双手在日常交往当中的重要性。
双手的解放,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所谓“心灵手巧”,双手与大脑之间的联系远远超出了身体的其他器官。然而,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时候,很少注意自己双手的动作,或是关注自己握手的方式,更不会对此加以认真地思考。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是十分关键的,如果运用不当,便会产生不良的交际后果。所以,必须保证自己的非语言系统能使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增色。很显然,在工作中要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传送信息时一定少不了伴随有恰当的身势语、语音语调,并拥有合宜的仪态外表。
在进行肢体或者是行为语言表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场合适宜性,不要不分场合,选择一套身体语言;
第二,运用肢体语言一定要起到好处,不要随便乱用,这样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肢体语言在很多时候能够代替语言,但是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