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形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5岁的女孩,因为晚上没回家,父母开始教育她,妈妈的问女孩干嘛去了,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而女儿直接回怼“关你什么事?”
妈妈反问,“关我什么事?那你回来干嘛呢?我还是你的妈吗?不是你的家人是吧?不是你的家人我是不会管你的”
女孩原本假装睡觉来躲避妈妈,但是看看妈妈说个没完,直接说“你很烦唉,我都睡觉了!”当妈的一听怒了,开始动手了,抓住女儿的头发薅起来。
女儿一看这样家是呆不下去了,于是起身想走,结果爸爸拦住说“你先把你东西收拾掉,断绝一切关系!”
妈妈在后面添油加火,让女儿去死。而女儿回怼到“好啊,我去死,你生下我就是个错误。”然后她又跟她妈吵起来,结果她妈直接给了女儿一巴掌。
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讨厌父母,而且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影响,你越管,孩子越叛逆,你不管,又不是很放心。
李玫瑾教授曾经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孩子放学回来,你让他站住,他站住了,这就不叫叛逆。你叫他站住,他不仅没站住,而且还进了自己屋,把自己的房门关上,这时候孩子就是进入了叛逆期。
孩子为甚会叛逆?
孩子的独立意识觉醒了,他们强烈的想主宰自己的命运,想按自己的理想的方式来生活。
但是父母无法接受他们的这种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而他们强烈的独立意识促使他们坚持自己的本心,于是父母与孩子就产生了矛盾,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叛逆了。
也就是说叛逆是一种个体独立意志强烈的体现,只有个体意志足够强烈的孩子才会表现出叛逆行为,因为只有强烈的个体意志才会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来抵抗父母的管教。
因为孩子终会成长,任何具有独立人格、完整的人都会想自己对自己负责,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孩子早晚都会要叛逆。
除非孩子永远长不大,成不了一个独立的人。但问题是,父母想培养一个始终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孩子?离了自己活不了的孩子吗?只要你想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那么孩子早晚都会出现叛逆的行为。
所以,叛逆是一种必然,是正常孩子都应该经历的阶段,是孩子成熟的表现,父母应该欢迎孩子叛逆的到来。
李玟瑾教授分享的方法非常实用而有效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玟瑾教授曾在讲座上分享过的一个方法:
1、引导教育孩子的主体人物不要变,同时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家里其他人不要过去安慰孩子或者劝说教育孩子的人,要保持家庭教育态度上的统一。
2、孩子在床上哭闹时,家长一定要坚持四个“不要”原则:
不要离开。避免孩子情绪激动下伤害到自己。
不要讲道理。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的,反而是一种噪音。
不要打孩子。成年人再生气也不能动手打孩子,因为一动手,就意味你自己已经失控了。
不要吼孩子。吼叫只会让孩子陷入暂时的恐惧害怕状态,对日后亲子关系的沟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3、孩子停止哭闹后的短暂沟通十分重要,是必须有的一个过程,父母要明白此时和孩子沟通的目的:
引导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诉说出来,防止孩子情感压抑。
不合理的要求、不对的事情,爸爸妈妈绝对不会妥协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哭闹是没有用的。
坚持3:1原则,孩子提三次要求,满足其中的一次,让孩子明白,遇到事情和爸爸妈妈商量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这对孩子未来进入青春期或叛逆期时,遇到事情是否会主动和父母沟通有着巨大的影响。
逐渐放手,给予孩子更大的自主权力
因为叛逆期的孩子是在争夺权力,所以父母要学会释放权力,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父母不应该再把孩子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事事监督,事事管教,而应该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孩子以前玩手机可能只有10分钟,现在叛逆期了父母就需要适当的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手机时间。引导孩子管理自己时间,而不是继续采用否定的方式继续高压管理孩子。
父母要逐渐的放手,在放手的过程中教授孩子相关的技能,从而最终做到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在放手孩子独自尝试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遭受打击,但父母要认识到,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失败就舍不得放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的确如此,孩子如同树苗,如果不及时修剪很容易长成”歪脖子树“。
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好性格、好习惯,培养三观正的好孩子,有这样一套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还能对情绪有所控制。
《培养好习惯 情绪管理绘本》是专门为3-6岁的孩子打造的成长绘本,不仅有情商启蒙,还有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内容丰富、字数排版科学,而且语言简单易懂,可以让孩子更好理解,图画精美,有很多形象的卡通造型,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孩子的兴趣。而且文字和图画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孩子阅读。
10本书只需要39元,平均每本才3.9元,这还不到一顿早餐钱,就可以让孩子培养好习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点击下面卡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