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约80%的人都有过腰背痛的病史,45岁之前腰背部损伤占最主要原因。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与职业有关,重力劳动者,如举重运动员、手持凿岩机及机器操作者、汽车司机发病率高,腰腿痛与吸烟嗜好有关,45岁以前的患者,两者关系更密切。腰腿痛与情绪有关,易激动的人及心情压抑的人发病率较高,怀孕妇女发病率亦较高。肥胖者发病率亦较高,身高超过181cm者发病率稍高,体重比正常稍重的发病率亦稍高。

腰腿痛的病因

腰腿痛可由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结构的病变而引起,也可由脊柱以外的疾病而引起。

表2-1 腰腿痛病因

慢性腰腿痛的诊治(临床常遇腰腿痛患者)(1)

腰、腿痛临床检查方法

腰、腿痛是很多疾病引起的症状,故临床应仔细检查,再结合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下面的检查是对腰腿痛患者最通用的方法,得出初步印象后,还要结合各种疾病再进行有关疾病的特殊检查。

(一)视诊注意患者姿势,观察患者起坐、上床、脱衣鞋的各种动作,并注意有无脊柱侧突、畸形。要求患者立正站立(两腿并拢、露出上身及腰部)。观察脊椎有无畸形(侧弯、生理前凸改变,两侧骨盆是否等高等)。

(二)触诊1.压痛。

明确部位及程度,有无向下肢放射痛及反射痛。根据疾病,常见的压痛部位有:①T12及L1棘突或沿11肋、12肋下缘,见于胸腰段脊椎损伤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②第三腰椎横突,见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③L4~5及L5、S1,两侧压痛见于腰椎间盘突出。④L5~S1棘突间隙,见于腰扭伤(腰、骶关节),隐性椎裂。⑤两侧骶髂关节上部,见于骶髂关节扭伤,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假关节形成。⑥两侧骶髂关节,见于骶髂关节损伤,强直性脊椎炎,炎症、结核。

2.痛触觉检查。

检查方法:用针头及棉签分别刺激及触擦体表。躯干前后侧分别沿几个纵行线自上而下检查,躯干前侧有胸骨柄、锁骨中点及腋中线。躯干后侧有第7颈椎棘突、肩胛骨中点、腋后线。检查结果记录在脊神经皮节分布图上(图2-1)。痛触觉程度以迟钝(减退)、严重迟钝(严重减退)、消失(无痛、触觉)、过敏(痛触觉增强)记录。

慢性腰腿痛的诊治(临床常遇腰腿痛患者)(2)

图2-1 皮节分布图

(三)腰椎功能检查腰椎活动有:前屈 正常90°后伸,正常30°;侧屈,正常30°;旋转(旋前、后)30°。

(四)几种常用特殊检查1.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向上抬高。如有臀后及下肢后部疼痛,则为阳性( ),并注明肢体抬高角度,在肢体抬高过程中,再加用被动屈踝,如疼痛增强,则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

2.仰卧屈颈试验。头颈前屈,出现腰腿痛为阳性,因为屈颈时,使脊髓上升1~2cm,牵拉神经致痛。

3.仰卧挺胸试验,如有腰腿痛则为阳性( ),亦为神经根受牵拉所致。

4.骨盆旋转试验。患者仰卧,双髋双膝屈曲,向左右旋转骨盆,如有疼痛,示病变在腰骶关节。

5.骨盆分离试验(或称“4”字试验)。仰卧,一侧肢体伸直,另一侧肢体膝髋屈曲,将踝部置于伸直肢体的膝上,术者一手压屈膝的膝部,另一手压对侧骨盆,如发生臀后疼痛,说明病变在骶髂关节。

影像学检查

1.X线拍片是常规检查,拍照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双斜位片。X线片可显示骨与关节的损伤及其他病变(炎症、结核、肿瘤、增生、骨质疏松等)是腰腿痛最通用的一种检查项目。作为腰腿痛检查的X线片,骨科除观察以上病变外,还应测量以下几个角度,对帮助诊断有价值。

(1)腰骶角,即第一骶椎上方前后缘延长线与水平线相交的角(图2-2)。正常为34°。角度愈大,L5向前滑移的力量愈大。

慢性腰腿痛的诊治(临床常遇腰腿痛患者)(3)

图2-2 腰骶角测量示意

(2)腰椎生理前凸角度,从T12椎体后下缘到S1椎体后上缘画一直线,再沿T12至S1椎体后缘画一弧线,两线形成一弓形,即腰椎生理前凸状况,正常时弓顶应在第三腰椎(a线),间距为1.8~2.2cm(图2-3)。

慢性腰腿痛的诊治(临床常遇腰腿痛患者)(4)

图2-3 腰生理前凸角度测量方法

a.弓顶距离

(3)腰骶岬角(亦称腰骶关节角)。有两种测量方法:①第五腰椎体下缘纵轴线与第一骶椎椎体上缘纵轴线,二者延长线相交的角即为腰骶岬角,正常143°(见P154图8)。②第五腰椎椎体前缘延长线与第一骶椎椎前缘延长线相交的角,正常为129°。

如果腰骶岬角增大,提示腰椎不稳。

2.CT检查。

(3)脊椎、椎管及脊髓之CT表现。1)脊柱:椎体、椎弓、椎板、棘突、横突、上下关节突均可在矢状、冠状及横断面上看到。2)脊椎后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老年有增生改变、关节突增大、内聚。3)黄韧带:正常厚度3~5mm,超过5mm以上为异常。4)侧隐窝:是侧椎管,CT片上能清楚显示。5)椎管:正常成人腰椎矢状径平均15~17mm,横径24mm。若矢状径在13mm以下为骨性椎管狭窄。6)脊髓及马尾:在椎管中央,由软硬脊膜围绕成圆形,L1以上为脊髓,L1以下为马尾。(5)腰椎间盘CT征象。重点观察以下内容:1)椎间盘后缘。正常与椎体骨后缘平行,椎间盘突出时可向后突出或向后外及向中部突出。根据突出的部位,大小有各种不同表现。2)硬膜外脂肪。为低密度对称的阴影,在硬脊膜外前两侧,如有椎间盘突出,则突出的髓核密度增高,占据了低密度阴影。3)硬膜囊受压、变形。硬脊膜及内容物密度低于椎间盘、故容易区分。4)神经根受压及移位。正常情况下两侧神经根位于椎管前外侧,神经根梢在硬膜外脂肪低密度衬托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圆形阴影,极易发现,椎间盘突出时可观察到神经根梢被推移到后外侧。5)突出髓核钙化。长期间盘突出的病人,可发现突出的髓核发生钙化,呈高密度影。6)椎间盘真空现象。也发生在长期间盘突出的病人,因髓核本身的脱水及变性,使髓核积气称真空现象。7)间盘向椎体内突出,称为许莫尔结节(Schmol's结节)。C-T片上可发现在椎体内突出的髓核周围有骨的硬化圈。

3.MRI检查。

临床读片时,首先要确定每幅画面是T1或T2加权像及质子密度加权像,确定的方法就是观察TR及TE的参数。虽然组织在不同的加权列序上表现出的信号强度有区别,但也有一定规律,如高信号(白色)的组织有脂肪,髓质骨等。低信号(黑色)的组织有皮质骨、钙化灶、空气、韧带、肌腱、硬膜、神经根及鞘、马尾、纤维软骨等。中等信号(灰色)的组织有脊髓、髓核、肌肉、透明软骨等。可变化信号(T1加权像是低信号,T2加权像是高信号)的组织有充满液体的结构(关节渗出液,鞘膜囊肿)、炎症或水肿组织、新生物(包括肿瘤)、血肿等。

实验室检查

单纯腰、腿痛病人需实验室检查项目不多,但因有很多疾病有腰痛症状,为了鉴别诊断,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尿、大便常规。1.血常规。注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主要与炎症疾患有关。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如低于正常提示伴有贫血,机体抵抗力不足,应进一步寻找原因。还要注意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因为许多慢性腰腿痛病人未经过正规治疗,采用游医乱用激素药物后,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减少,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尿常规。注意尿中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蛋白情况。泌尿系结石发作时,尿中红细胞增多;尿路感染时,尿中白细胞增多,并含有蛋白质。

3.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大便常规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患者有腰腿病症状,同时有腹部、胃肠道方面的症状时才进行检查,注意有无黏液脓血,必要时加做隐血试验。

(二)血沉、抗“O”及类风湿因子检查。1.血沉可作为判定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这些炎症也包括炎症介质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成人男性:正常值为0~10mm/h,女性:0~15mm/h。低活动度:20~40mm/h。中活动度:40~80mm/h。高活动度:>80mm/h。

2.抗O,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或称ASO。是一种检查抗体的指标,如增高,多见于慢性炎症,如结核、肝炎等疾患,多与类风湿因子(RF)同时检查进行分析。

3.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抗原的自身抗体。RF有IgG、IgM、IgA、IgD、IgE5种类型。

(三)其他方面的实验室检查。1.C-反应蛋白(CRP),为两种反应性蛋白抗原。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

2.免疫球蛋白或称r-球蛋白:主要由IgG、IgM、IgA、IgD及IgE。

腰腿痛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上所述,腰腿痛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临床医生首要任务就是要诊断出哪种疾病,才会有针对性地治疗措施,取得效果。

诊断工作包括:(1)病史、病因、治疗经过及过去病史。病因中有无外伤及何种外伤。除外伤外,还有哪些病因及诱因。如天气变化、劳累。患病后,主要的治疗及效果。既往有无此类病发作及其他病史。

(2)了解腰痛部位及症状。对疾病诊断有很大帮助,腰骶部疼痛、大致可分为:腰骶处(腰带范围)。骶髂关节处、腰部肾区、腰骶棘肌及外侧。疼痛程度有轻、中、重,疼痛性质有钝痛、锐痛、牵涉痛、烧灼痛。还有注意有无放射痛及放射部位,有无反射痛及部位,疼痛是持续性疼痛或是间歇性疼痛。

(3)了解腰腿痛伴有的症状。除腰腿痛外,背痛及全身肌肉伴有酸痛、肌肉易抽搐,考虑可能有骨质疏松症。如伴有发烧、关节红肿、考虑有急、慢性炎症(化脓性、风湿性、炎风湿性、结核、骨关节炎等)。(4)进行有关腰腿痛的临床检查。(5)进行有关腰腿痛的影像学检查。

原创:骨今中外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