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也衍化出许多成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也衍化出许多成语典故。现从中精选出一部分,以飨读者。

召公遗爱

成语典故文化墙(国粹三门峡的成语典故)(1)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鸡鸣狗盗

装鸡叫骗人,装狗叫行窃。指卑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涽王二十五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秦昭王立即拜孟尝君为宰相。后昭王听信谗言,取消孟尝君的宰相职位并将他囚禁起来,打算把他杀掉。

在危急之下,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使孟尝君有机会出逃。至函古关正值夜半,关门已闭。秦国的法律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他的又一门客登上土台装鸡鸣,引起关内外的鸡此起彼落地啼叫起来,守关的人就打开关门放走了他们。待秦昭王派的秦兵赶到时,他们已出关很远。《汉书·游侠传》:“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可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终军弃繻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博学善辩,汉武帝时名臣。《汉书·终军传》:终军尝请出使南越,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越相吕嘉不欲归顺,发兵攻杀其主,终军为汉使者,并受其害。时年仅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安求取功名,经过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一种帛质的出入关门的证件),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弃繻而去。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

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的节仗,浩浩荡荡至函谷关,当年给终军发繻的关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唐朝诗人胡宿《函故关》诗中赞道:“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秦赵会盟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的情况下提议秦赵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到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王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古秦赵会盟台位于今渑池县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三角台地上。它以丰富的历史内容,赢得了自唐代以来不少诗人、文士的吟诵,并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观成为渑池古八景之首。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假道伐虢”原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其中,“假”是借的意思;“道”,即道路、路途;“虢”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名,原在陕西宝鸡,后迁移至河南三门峡。

公元前658年,晋国准备吞并虞国和虢国(今河南三门峡)。但由于虞国与虢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打破两国联盟,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晋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在晋献公苦思冥想、一筹莫展的时候,晋国大夫荀息向其建议——用屈立(地名)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兵去攻打虢国。

当时的晋献公并不十分乐意将本国所产的名马和美玉相赠,荀息就反复给其阐明相关利害关系,终于打动了晋献公。于是,晋献公就派人携带大量的名马和美玉贿赂虞公,并向其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虞公贪财心切,竟置忠臣宫之奇的劝阻于不顾,不但同意借道,而且还派出自己的军队充当晋军伐虢的先锋。这年夏天,晋国大将里克、荀息带领军队与虞国的军队一起,讨伐虢国,很快占领了虢国的都城下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南部)。三年后的农历十二月丙子日,晋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奔洛阳。晋军回师,驻军于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把虞国消灭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典故的由来和出处,后世之人便把以向对方借道( 或借物、借机等)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并用“唇亡齿寒” 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紫气东来

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东周时期,函谷关关令是当地人尹喜。

一天早晨,尹喜从家里出来,在门前的一个土台上往东远眺。望见对面塬岸上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这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善观天象的尹喜却从中发现了不平常,红光之前有一团紫气缭绕徐徐向西移动,在黄河南岸,弘农河畔,紫色渐渐地越聚越浓,以至于层峦叠嶂之间,云霞蒸蔚,景色异常美丽壮观。尹喜眼观天象,即兴打了一卦,细推卦理,不由欣喜若狂:“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于是他赶紧下了土台,吩咐手下打扫庭院,清扫街道,准备迎接圣人。并告诉门人,凡有与众不同的人来都要留下来,好好招待,而且还要马上向他报告。布置好后,尹喜沐浴更衣,静候圣人。

当时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老子李耳,因不满朝庭腐败,诸侯相争,辞宫不做,离开洛阳,打算经函谷关西去,过隐居生活。老子皓首长须,神采奕奕,倒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前。

守门关吏见此人与众不同,立刻报告关令尹喜。尹喜赶忙来到关前,将老子迎到客舍,共进餐膳。二人边吃边叙,谈得很投机。函谷关一带景色秀丽,尹喜关令又极力挽留,老子就留下来,写出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后才离关西去。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以上文章来自(网络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