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曲苑杂坛,记忆中的传统经典,这才是最地道的京味文化!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

北京人九十年代应该都看过一档节目,叫《曲苑杂坛》当年它红遍京城,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京人习惯了在电视上收看一些曾经的传统节目,所以今儿咱就重温一下,曾经活跃在咱们记忆当中的传统经典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2)

现如今的大栅栏商业味儿很浓,但是老北京那会儿,这里不光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更是一处老北京曲艺表演的聚集地,因为有不少老北京艺人都是打这儿把艺术发扬光大的,首先要说的就是联珠快书,这话还得从100多年前开始说起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3)

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子弟没人管了,所以他们也面临着择业问题,于是有些会唱的就选择了街头卖唱,以求养家糊口,想当年,八旗子弟还过着不用上班儿就有钱赚的小资生活的时候,匮乏的精神生活与富足的物质生活之间的矛盾促使着他们不得不开发起了自个儿的大脑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4)

乾隆年间,一种名为‘清音子弟书’的文字游戏,悄然兴起,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一位从永定门走进四九城的南苑人高显臣将‘清音子弟书’改良成了联珠快书,据单弦儿大师荣剑尘先生说‘联珠快书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是北京南苑人,高显臣’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5)

当时有人这么比喻快书,就像‘连珠弓箭’一触即发,势不可挡,而其中最后一个曲牌叫‘联珠调’所以就被称之为‘连珠快书了’于是下岗再就业的八旗子弟凭借着联珠快书这门手艺在当年的大栅栏也算是独树一帜,抢占了一些市场份额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6)

但是这联珠快书毕竟是起源于上层社会,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对于这种‘高雅’艺术的品鉴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当高雅艺术遭遇市场需要的时候,联珠快书也不得不再一次发展与改革,虽然在此之前,联珠快书颇受社会各阶层的喜欢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7)

但是要想从听众兜里把钱掏出来绝非易事,单纯的改词儿变节奏是没法吸引北京人眼球的,于是一场发自演员自身的改革开始了,联珠快书可以说是一门曲艺界的百科全书,因为唱念做打联珠快书中都会用到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8)

其他的曲艺表演形式,联珠快书也会借鉴,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联珠快书演员不敢说的专家,也得说是杂家了,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得再热闹也不如您亲身感受来的直接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9)

早年间,在老北京流传的传统曲艺形式,真可谓是数不胜数,而鼓书也是老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0)

像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还有在咱北京最常见的京韵大鼓都曾经在北京人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这铁片儿大鼓也就是老北京人众所周知的平谷调儿,它与其它的鼓书曲艺有很大的不同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1)

平谷调儿,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是在平谷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平谷调儿没有教材,不少老艺人去世后连录音带都没有留下,平谷调儿也叫铁片儿大鼓,所谓的铁片儿就是艺人手里两个半月形的金属片儿,唱平谷调的时候手里打节拍伴奏全靠这两片儿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2)

过去穷,随便磨俩铁片儿就能演出,后期用的都是声音好,颜色漂亮的铜片儿,但依然保留着铁片儿大鼓的叫法,如果寻根溯源,这平谷调儿可是老祖宗级别的,这话乍一听有点不靠谱,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它是最老一板一眼的东西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3)

其实这‘一板一眼’说的就是平谷调儿的节奏,在传统音乐里,节奏的强弱用‘板’和‘眼’来表示板是强拍,眼是弱拍,在平谷调表演的时候手里这两片半月形的铜板就是打节奏用的,每一声响都打在了‘板’上也就是强拍上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4)

最初的鼓书都是一板一眼的,相当于四二拍,而随着曲艺的发展慢慢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比如三四拍的,四四拍的,一板一眼说起来简单,可真的唱起来却很不容易,弱拍起 平谷调儿的一大特色,就这样,一曲曲一板一眼的平谷调就在鼓槌儿和铜板的节奏中开唱了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5)

如果您习惯了在晚饭时间打开电视机,那么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这个时间电视里头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吗?早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评书联播’每天晚上六点,随着晚饭端上桌儿,上回书说到这句话也成了千家万户的一道下饭菜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6)

与此同时,一大批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声音也化为了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符号,印刻在了老北京人的记忆当中,这话人人都会说,故事也是每天都在讲,怎么老北京人艺人就能把老百姓烂熟于心的故事说的这么有意思呢?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7)

有句行话叫‘懂多大情说多大书’如果对人情世故不理解,永远都成不了大家,人情二字我们常说,而把故事讲得能够引起北京人的共鸣就必须‘说透人情’这才有了‘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的说法,但是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光有情还远远不够,普通的一部书往往也得有上百个章节,一天都说完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8)

可今天的书说完了,明儿各位还来不来听就得看您的本事儿了,常听评书的北京人对这句话应该不会陌生‘种种热闹节目,请听下回分解’在评书表演当中,有个术语叫‘扣子’它的意思就是设置悬念,在以往的说书人嘴里这是屡试不爽吸引观众的手段,然而这个手段搁到现如今基本上已经失灵了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19)

因为过去说到差不多的时候就戛然而止,现在预知后事如何都能在网上搜着,如此一来,扣子就失效了,而北京评书把这一现象处理得恰到好处,现如今北京评书已经不再追求悬念的设置了,而是以说话的技巧来抓住观众

北京市井小吃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的曲苑杂坛)(20)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以个人魅力吸引观众,其中王玥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说话讲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欢迎关注北京城old scool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