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神经蛙,今天我们继续品读鲁迅先生的名作《呐喊》。

按照《呐喊》中的顺序,今天我们阅读《药》。《药》这部小说隐喻非常的多。而且故事又以明暗两条线相互交替推进。因此在要开始解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的压力非常大,生怕有所误导,影响到到大家的理解。

于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多次阅读朗诵《药》,并且查询了大量资料,力求给大家最全面的介绍!

那么我们开始吧!

人血馒头是什么时候的故事(细读呐喊四)(1)

小说的第一章就以一大段的环境描写作为开头,直接给人一种非常压抑、萧条的景象。

秋天某一天的后半夜没有月光,天是乌蓝色的,这时我们的主角登场了,华老栓点燃了一盏灯,而灯发出来的是青白色的光。这些颜色的描写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大家都知道点燃蜡烛发出来的光应该是红色的,应该是给人温暖的,这里却是冰冷的青白色。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当时旧社会的环境就跟华老栓所处的环境一样阴暗无光,即使点燃了灯,也发不出多少照耀人的光亮。

接下来就是华老栓的妻子华大妈登场,我们这里直接引用原文: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

首先我们都知道,华老栓跟华大妈都是劳动阶层,并没有很多钱,也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华大妈却能从枕头底下掏出一包洋钱,说明这也许是他们一辈子的收入。

而华大妈在枕头下面掏了半天,也说明她格外的犹豫。因为是一包钱,不是零散的,肯定是放在一起的,用不着掏半天。她掏来掏去,并不是说找不到,而是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这个钱拿出来,也说明了这包钱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接着就是对一串咳嗽声的描写,告诉读者们,华大妈跟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重病,我们结合这包钱和小说的名字,就能知道,华老栓应该是要拿着钱是去给儿子买药治病的。

华老栓出了门之后,街上是黑沉沉的,路也是灰白色的,他提的灯笼只能照亮他的前后,很阴森的环境描写。可是,与这个环境相对比,华老栓的心情反而变得很好,我们这边引用原文:

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从这里不难看出,老三拿了这包钱去给孩子买药治病,他有一种100%的把握,肯定能治好孩子的病。因为他有一种能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这里也给我们抛出了一个疑问,华老栓的孩子应该是病了很久了,否则他们也不会拿出这么多的钱去买药。可是这世界上哪有包治百病的药?华老栓又是何来的自信,拥有能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华老栓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条丁字街,这时候就出现了一帮人。这帮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眼睛中都发着凶光,就像是饿久的人看到了食物一样,就跟鬼一样游荡。

这些在街上像鬼一样游荡的人,隐喻的是大清在辛亥革命以后遗留下来的封建精神。

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这这样的革命严重地脱离了民众,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中国的社会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

只不过就是剪了辫子,换了一个称谓。原来的知府变成了行政总长,原来的捕快变成了警察。而这些人思想上并没有接受革命,因此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继续在荼毒国人。

于是鲁迅先生这里就用鬼来形容那些被封建礼教固化的国民,他们就是大清王朝被杀之后的幽灵。

这时候,来了几个兵,对士兵衣物的描写,第一次出现了刺眼的颜色——红色!

我们都知道,红色是非常鲜明的颜色,很多警示物的颜色都会被标记为红色,而之前在这部小说当中鲁迅先生对颜色的描写,全部都是冷色调的,给人一种在看黑白电影的感觉。

突然出现红色就像是一把利剑刺破了双眼一样,凸显了这队兵与底层老百姓的格格不入。

这些人全部都簇拥在了一起,把街围成了一个圆。这里鲁迅先生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些人在看什么,那些兵在做什么,只是用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写描述了这些人的形象,我们直接引用原文: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一段的描写给人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这些围观的人就像是被用手捏着脖子的压往上提一样。隐喻当时旧社会的国人精神,全部都被封建礼教所控制着,随时随地都有被扼杀的危险,给人一种无法喘息的感觉。

这时候,“轰”的一个声响,所有人又全部退开了。我们并不能从文字中发现这是在干什么?但我们能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震撼的事情,让本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全部退开去了。

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人,对他没有任何外形描写,只说一片黑,可见他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红色的东西,这里引用原文: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是出现第二次红色的描写,这个红色并不像对兵的描写,一字带过,而是非常详细的描写,还是动态的,在往下滴!

在整个压抑的环境里特别刺眼,就像大家现在看到我的文字一样

看到这里大多数读者立刻就能明白这是一个人血馒头,因为鲁迅写小说的年代是在旧社会,旧社会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有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传说。

所以,人们看到这就知道华老栓是要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他才会如此自信满满认为有带给人生命的本领,而之前鲁迅所表现的那些乱哄哄的景象正是在杀头。

可是鲁迅先生没有在场景当中明说,而是以华老栓的角度来观看观看这场杀头表演的人的表演。

即使那人拿了人血馒头过来,也只是说是红色的馒头,并没有直接说这是人血馒头,华老栓也没有直接去看被杀的那个人。

其实,这是在隐喻华老栓的内心,一开始他自信满满,但当发现他的人血馒头背后就是一条人命的时候他怀疑了。

他潜意识里发现吃人血馒头并不是正义、正常的事情,以一条生命的代价去让另一个人获得新生,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这边是别人的孩子死了,而华老栓的孩子却有了新生的希望。

他的内心肯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设定,于是他不愿意去看杀头,也不想认定这是一个人血馒头,只是说这是一个红色的馒头,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接受他的所作所为。

这正是凸显了旧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愚昧性,即使他们以最淳朴的良知,能明白这件事情的非正义,依然也只能接受这一切,因为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华老栓看着人血馒头有些犹豫,他一时不知道该不该去接,这也是他内心正义感的觉醒,此时他的思想仿佛与愚昧的精神正在抗争,而那个黑色的人却强行让他接受了这一切。

黑色的人直接撕下华老栓灯笼的纸罩子,裹着人血馒头就塞进了他手里,然后一把抓过了华老栓的洋钱。其实到了这一步,华老栓愿不愿意买这个人血馒头都是徒劳的,这包钱必定会落入那黑色人之手,也表达了当时底层人民生存的无奈,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力。

被黑色的人强行接受接纳了愚昧的思想之后,华老栓的精神也就不再抗争,我们直接引用原文,看看华老栓现在的想法是怎样的: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他把这个人血馒头当成了新的生命,带到家里可以收获很多幸福。而这个人血馒头的由来就是消失了一个生命,给一个家庭带去了很多苦难。这么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讽刺!

而这时候太阳出来了,照亮了街上的牌匾,我们这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古□亭口

□,是文章里表示缺文的记号,鲁迅先生有意这样写,这个地方应该是“古轩亭口”,著名革命家秋瑾于1907年在这里就义,这里既表达了对秋瑾的怀念之情,也向大家隐喻被杀的是一个革命党人。

一个革命党人被杀了,而老百姓只是像幽灵一样地观看了这一次杀头而已。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波澜。而华老栓还要拿着革命党人的血去带来更多的幸福。

鲁迅先生在这里用名字的缺失来表达了当时国民心中的缺失,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却唤不醒他们麻木的精神!同时再次隐喻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二章,华老栓拿着人血馒头回到了家里,并且煮熟了给小栓吃。小栓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他只是听从父母的吩咐,不一会就将这个馒头吃下了肚,也没品出什么味道。他吃完之后还是照样咳嗽,没有任何改变,可是华大妈却跟他说过一会儿病就好了。

人血馒头是什么时候的故事(细读呐喊四)(2)

第三章,华老栓开始在茶馆招呼客人,他的眼底下有一圈黑线。鲁迅先生用这圈黑线隐晦地表明华老栓时常熬夜,这也恰恰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求生的艰难,他们只有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地劳作,乃至牺牲睡眠,才能换回来一点点收入,而他们这一辈子的收入却全部用来买了一个人血馒头。

可是华老栓却笑嘻嘻的,仿佛非常的开心。

这时候茶馆里来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康大叔,他一登场便用玄色的布衫、玄色的腰带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当差的。在平民眼中,他就是官宦阶级,是清政府的代表,在这个茶馆里面拥有说一不二的地位。

他一入场,整个茶馆的所有人全部对他毕恭毕敬,由这段描写可以感受到旧社会对等级划分是多么的明确,即使只是差了一点点,对人产生的态度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而从他的口中,我们才真正的知道那个红色的馒头就是人血馒头。他可以毫不含蓄地直接将人血馒头四个字说出来,说明他必然做过不少类似的生意。早就已经麻木地将人的生命视作为无物,甚至要在那个人死之后还压榨完他最后一点价值。

这时候从康大叔的嘴中,我们开始了解小说的另一条暗线,就是革命党人被杀头的故事。这个年轻人是夏四奶奶的孩子,而他之所以会被杀头,是因为夏三爷将自己的侄子给出卖了,他拿自己侄子的生命换取了打赏,二十五两白银落入腰包。

这里,康大叔一点都没有在乎这一条人命,而是在感叹自己竟然没有捞到一点油水。因为这个夏家的孩子非常的穷,榨不出一点油水,管牢的阿义剥下了他的衣服,而刚才卖人血馒头的黑色人则拿到了华老栓的一包洋钱。身为告诉华老栓消息的康大叔,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他觉得很亏。

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夏三爷拿他的命换了钱,管牢的阿义剥走了他的衣服,黑色的人拿他的血换了一包洋钱,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在别人眼里的价值。

这些人,对夏家的孩子没有丝毫同情,仿佛已经没有了作为人的同情心,思想已经僵化到了极致。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即使是身上穿的那件衣服都要剥下拿走,而康大叔却还在这愤愤不平,认为自己也应该多少能捞点才对。

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夏家的孩子,他的精神是多么的崇高,他对革命事业是多么的义无反顾。康大叔告诉大家,即使他被关在了牢里,还在劝那个牢头造反,最后红眼睛的阿义打了他两巴掌,他还说阿义可怜。

他们都觉得夏家的孩子是发了疯了,他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说阿义可怜,其实他何止在说阿义可怜,是在说他们所有人可怜!

他们思想僵化,精神麻木,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这个茶馆的对话中,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描写没有一个完整的,只是截取了他们各自身上极其普通的特征:花白的胡子、驼背、二十多岁。

他们所说的话,无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全部都是附和康大叔的话,而康大叔在这个茶馆里代表的就是满清的统治阶层,他们从未想过反抗,只是在依附满清统治阶层给他们的思想罢了。

没有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没有精神就是他们的精神,没有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这样的国人能不称之为可怜吗?

越是如此,我们越是对那个夏家的孩子肃然起敬,然而他身为引入新思想的先驱,却死在了自己的亲人手上。而它的价值也仅仅是25两银子加一件衣服加一个人血馒头而已,周围的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改变什么,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看到这里会发现,鲁迅先生在取名字下了不少功夫。

买人血馒头的人叫做华老栓,栓就是塞子,有闭塞不通的意思,而他的下一代叫小栓。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取名字,不会把父亲和儿子的名字起为同名,否则就是僭越,而这里两个栓字一老一小,这表明得很清楚,不光是老一辈思想僵化,连小一辈也已经思想僵化。

而为他们提供人血馒头的人则是夏家的孩子,吃人血馒头的人姓华,提供人血馒头的人姓夏合起来就是华夏,即中国,而今天华吃掉了夏。鲁迅先生则是在这里隐喻当时中国的旧社会国民互相“吃人”的境况。

第四章,开头便是一段坟地的描写,我们明白,华小栓虽然吃了人血馒头,但它终究还是死了。华家夫妇拼命积攒了一辈子的钱,无非就是想给孩子换来一条新的生命,但是这一辈子的钱进去,终究只是填进了上一层阶级的人的肚子。

底层老百姓的思想愚昧、精神僵化,他们没有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如同机器一般成为了权贵阶层保障奢靡生活的工具,而他们却依然甘心被奴役着。

华大妈正在祭奠自己的儿子华小栓,而此时夏四奶奶也来祭奠自己的孩子,她看到了华大妈有点不敢前进,因为在她的思想里,她的孩子是犯了事才被杀了头,在那个年代,这是令人羞愧的。

可是她还是硬着头皮往上走,在自己的孩子墓前祭奠了一番,痛哭了一番。可怜这夏家的孩子,他死了连他的家人都不理解,连与他最亲近的母亲都不理解他。

而就在即将要离去的时候,夏四奶奶突然看见自己孩子的坟头长出了一圈白花。别人的坟头都只是零星的开了几朵小青花,而夏家孩子的坟上却开出了一圈整整齐齐的白花。

这里的白花代表了革命先辈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他们虽然死了,但是终究会有继承的,那圈白花就是证明!

这时候,夏四奶奶终于是理解了他的孩子,他说: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夏家孩子的名字叫做夏瑜,夏与秋对应,瑜与瑾同义,这里是在暗指秋瑾,也是鲁迅先生在文中默默地为秋瑾女士默哀、祭奠。

她明白了,自己的孩子是冤枉的,这也说明革命牺牲的先辈们,那永存的精神,总算是影响到了周围的人。夏四奶奶的思想也启蒙了,虽然她不知道到底夏瑜是因何而死,但是他真真切切地明白自己的儿子是被冤枉的,自己的儿子是正义的。

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原文:

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夏四奶奶明白了夏瑜的正义,也明白那些人早晚会有报应的。但她不知道这报应何时会来,于是只好将这希望寄托在坟旁的乌鸦上。

但是这乌鸦纹丝不动,铁铸一般站着。等了良久,也不见它动。在两位母亲即将离开的时候,这只乌鸦大叫一声飞上了天空。

这里引用原文: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人血馒头是什么时候的故事(细读呐喊四)(3)

为什么夏四奶奶要让夏瑜把思想传达在一只乌鸦上?而这只乌鸦为什么要像铁铸一般站着呢?最后为什么要让乌鸦飞到天空呢?

这里面,夏四奶奶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自己孩子夏瑜行为的正确性,她知道自己孩子是正义的,因此在隐约的报复心理作祟下,她希望能让那些害死她儿子的人得到报应。

可是这种简单的报复心理并不能带来解放,并不能带动起革命,大家因为对满清的仇恨而汇聚在一起革命,但报完仇又分崩离析,革命不应该只是出于仇恨。

而乌鸦全身漆黑,它代表了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革命事业的未知性。鲁迅在这里让乌鸦如铁铸一般地站着,这形象刚劲有力,屹然不倒,表现了鲁迅以及他革命同辈们坚毅不倒的决心、至死不渝的决心!

而最后在两位母亲即将离去的时候,乌鸦的这声大叫凄厉、悲壮、震撼人心,最后飞上了天空。

这里鲁迅想告诉我们,革命事业还未成功,我们不能回应底层老百姓对革命的期待。我们不能确定中国的革命能走向如何的结局,但是革命者们就像这只乌鸦一样,带着至死不渝、坚定不移的决心,以一种悲壮、凄凉的姿势,迎难而上,就像这只乌鸦直击长空一般,毅然决然绝不后退!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本小说的标题《药》,什么是药?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小说当中的人血馒头,而是在向读者们提问,向社会提问,什么才是中国社会的药?!

文中的夏瑜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并没能成为治愈中国的药。辛亥革命也以其不彻底性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那我们现在,在如今这个年代再来回答一下这个疑问,什么才是中国的药?

中国的药才不是那些,整年靠着绯闻霸占头条赚钱流量的人!也不是贪着国人的钱去国外花天酒地的人!更不是呼喊着996是福报,却一直压榨着每个劳动人民血汗钱的人!

我们无产阶级才是中国的药!

人血馒头是什么时候的故事(细读呐喊四)(4)

每一个拼了命建设祖国的人才是中国的药!

在凌晨的街头为了每一个城市的干净整洁,任劳任怨,清扫着街道的清洁工们才是中国的药!

用自己的双手将每一根钢筋打进地里,建设起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工人们才是中国的药!

在疫情当前,义无反顾地逆行,去治愈每一个病人的医生们这才是中国的药!

愿大家,都来当中国的药!

谢谢大家的阅读,我是神经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