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您可能会说:“小编,你真是太有才了。只看题目,啥都看不懂!

小编的好朋友王小胖跟小编说:“你有没有常识?小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来来来,你跟我说,你的“三角”怎么就不稳定啦!?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1)

各位别急,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想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的全名是“生命三角理论。”

那怎么就不稳定了,怎么就受争议了?

首先,复习功课,什么是“生命三角理论”。

“生命三角理论”认为: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找个大型、沉重的物体,比如衣柜、沙发甚至是一沓堆高的报纸,卧倒在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狭小的三角空间,挽救你的生命。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的余地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如果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躲藏,就能获得最大的存活机会。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2)

无图无真相?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3)

支持/反对

争议什么?

支持

支持者说:“生命三角理论”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一个参加汶川地震的救援者介绍,他在参加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时候,发现一些幸存者很多都是躲在一个三角锥形空间里。他认为,“生命三角理论”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的房屋,特别是农村房屋的抗震性差,从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到,倒塌的大多是砖混建筑,其中,不少房顶和房梁塌下时,砸在桌子等硬物上,从而形成“生命三角”。所以,“生命三角理论”在中国还是可行的。

反对

反对者说:”生命三角“在哪里,我们无法预知。

当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晃动和颠簸。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如果当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建筑倒塌发生的方向,那么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形成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而且,人在躲避过程中,极有可能被飞来的各种杂物打伤。

该理论创始人说:“‘生命三角理论’基本适用于所有震后求生状况。”

道格库普,也就是”生命三角理论“的创始人,曾在土耳其尝试验证这一理论。他的团队将20具人体模型分别放置于一座楼内的不同位置,接着炸毁了那座楼房。根据他和他的团队现场清理报告指出,桌子旁边的10“人”全数“生还”,原因是桌子将房顶支起,在其旁边形成三角锥形空间。由此,库普认定,“生命三角”是地震逃生的唯一有效方式。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4)

也有人说:“‘生命三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绝对的。”

有专家曾经提到:“就它本身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所在环境是否支撑起一个三角空间。目前我国建筑物的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一般地震每次晃动时间为10至20秒,30秒已算是大地震,在来不及跑出去,没有物品掉落或其他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和伤害的情况下,人员应该立即蹲下,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生命三角区’,毕竟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形成‘三角求生空间。’”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5)

其实看完以上的争议之后我们便可以总结出来,“生命三角”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能否通用于每一次避震,或者说是否每一次地震,每一个不同的环境都能具备形成“生命三角”的条件,我们不得而知。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罗伯茨(Rocky Lopes)根据对加州地震生还者所作的综合统计中发现,地震最危险的伤害因素并非轰然塌下的屋顶,而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此外,在地震中,人很难移动位置。移动的距离越远、时间越长,在移动途中受到各种杂物袭击的危险性也会大大增加。而且,人们如果为了寻找所谓的“生命三角区”跑来跑去或犹豫不决,会大大增加被飞在空中的东西打中的概率。

所以,“伏地、遮挡、手抓牢”依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避震方法。这个口诀教导大家,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防止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6)

所以,文章的最后,@所有能看到这篇科普的朋友,为了您和家人朋友的安全和小编的鸡腿儿,请转发,让更多人的人知道。

三角定律十问解析(不稳定的三角)(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