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南北朝以来,玉环曾用地肺山、木溜屿、玉溜山、中界山、榴屿等为地名。梳理《周氏冥通记》《太平寰宇记》《弘治温州府志》等古籍文献,结合《真诰》及宋代诗人王十朋的相关记载考辨,发现“玉环”之名系“玉溜山”在五代十国(吴越国)时为避钱镠讳改名而来。“玉溜山”中的“溜”字,指的是方溜室;“玉环山”中的“环”字,指的是环堵、圜堂。它们都是一种道教建筑的名称,其演变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玉环;地名;演变;考辨

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东濒东海,南濒洞头洋与温州洞头区相连,西与乐清隔海相望,北与温岭接壤。此地宋代有天富北监盐场,为乐清县地。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附属温州府,为设治之始。民国元年(1912)行道县制,改为玉环县。此后,行政区域屡有变更,1962年划归台州。2017年5月撤县设市,市因岛名。其境名由来,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通过披阅典籍,力求去伪存真,试图对“玉环”地名演变过程做逐一梳理。现不揣谫陋,将考据所得陈明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相关古籍对玉环地名的记载

历史上,玉环曾有“木溜”“玉溜(瑠)”“榴屿”等称呼,主要见诸道教文献、方志及古人文集等。

1.与陶弘景有关的记载

“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曾在梁天监七年(508)为炼丹东游至永嘉,在永宁县天师道治堂收周子良为徒。其《周氏冥通记》回忆弟子:“凡好书画,人间杂伎,经心则能。后随往南霍,及反木溜,旦夕承奉,必尽恭勤。”这里的“南霍”,指的是福建宁德霍童山;“木溜”,就是玉环岛。

与这段记载相印证的,是晚唐贾嵩所著的《华阳陶隐居内传》。其《集卷》云:“先生深历四面,无议投足。复自海道还永嘉,至木溜,形势殊好。”《登真隐诀》云:“壬辰年(512)六月,便乘海还永嘉。木溜屿乃大有古旧田墌(址),孤立海中,都无人居,甚可营合。会上使司徒慧明,迎还旧岭。”《登真隐诀》又云:“八月,至木溜,见其可居,始上岸起屋。十月,司徒慧明至。于时愿得,且停木溜。与慧明商榷,往复积日,永不敢许,于是相随而还也。”

为寻找炼丹所需的谷糠,陶弘景于天监十一年(512)从福建回到永嘉,登上木溜屿。但安顿没多久,梁武帝使者司徒慧明持敕书到岛上,陶弘景无奈“相随而还”。《茅山志》卷七记载陶弘景“住大若岩,修所著《真诰》。复泛海,诣霍山,经年还木溜屿。武帝有敕,迎还旧山”,卷十一《许长史旧馆坛碑·碑阴记》云“七年,往永嘉楠江青嶂山。十年,涉海诣霍山。十一年夏,还木溜屿……十三年正月,至茅山”,记载的都是这段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周氏冥通记》共四卷,古籍出处有明代沈士龙、胡震亨等编辑的《秘册汇函》本,以及《正统道藏(翔下)》本等。《华阳陶隐居内传》共三卷,有《正统道藏(翔上)》本,以及长沙叶德辉在光绪年间编的《观古堂汇刻书》等。涉及陶弘景这段玉环经历的,当时地名均为“木溜”。

2.“洞天福地记”的相关记载

“洞天福地”是道教设想或选定的仙境,司马承祯、杜光庭、李思聪等都曾编过与此相关的书籍。司马承祯(639—735)的《上清天地宫府图》,全文收录于宋代张君房著作《云笈七签》中。玉环(玉溜山)属第七福地,具体为:“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晚唐杜光庭(850—933)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七十二福地”表述为:“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阳观,乃许长史宅;石磕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东仙源,在温州白溪;南田,在处州青田;玉瑠山,在温州海中。”从排列顺序看,玉环(玉瑠山)属第五福地。宋代李思聪《洞渊集》曰:“第七十一福地玉溜山,在东海,接扶桑岛。”

3.《太平寰宇记》的相关记载

《太平寰宇记》为北宋地理学家乐史(930— 1007)所撰。该书卷九十九有关温州“瑞安县”记载:“玉环山,一名木陋屿,又名地胏山。在海中,周迴五百余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按《登真隐诀》云:郄司空先立别墅于此中,自东晋居人数百家,至今湖田见在,山多蛇虎。”

不同版本《太平寰宇记》中,此段叙述基本相同。唯“郄司空”表述,或为“郄”,或为“郗”,实为东晋郗愔(313-384).此人当过临海太守、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被朝廷追赠侍中、司空,其姐郗璿乃王羲之妻。

4.王十朋的相关记载

王十朋(1112—1171),浙江乐清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科举状元,南宋诗人、爱国名臣。其《次韵宝印叔观海三绝》云:“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记当年事,惟有潮声日往还。”并注:“木榴屿,一名玉环屿,俗传避钱王讳,故改名‘玉环’。”王十朋明确“玉环”二字为避吴越王钱镠(852—932)讳改名而来。

二、玉环地名为“地胏(肺)山”“中界山”“女山”之辨析

古籍文献中,玉环还有“地肺山”“中界山”“女山”等地名,需细加辨析。

1.玉环是“地肺山”还是“地胏山”

永嘉太守谢灵运(385—433)曾著有《游名山志》,此书宋以后散佚,仅一鳞半爪偶见于各文献摘录。初唐欧阳询(557—641)等应诏编撰《艺文类聚》,卷七载:“《游名山志》曰:玉溜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这是目前所见关于玉环为“地肺山”最早的文献辑录。

唐玄宗时期,徐坚(660—729)《初学记》记载:“谢灵运《游名山志》曰:地胏山者,王演《山记》谓之木榴山,一名地胏。《永嘉郡记》曰:地胏山,在乐城县东大海中,去岸百余里。”后朝方志有关玉环的类似表述,均出于此。

古籍在传刻过程中,会产生文字脱衍、讹误现象,《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也是如此。同样是《游名山志》中“地肺山”辑录,两书表述不一。首先可以判定,在《游名山志》中,玉环或名“玉溜山”,或名“木榴山”,这应是《艺文类聚》与《初学记》在不同时期传抄时留下的称呼印记。但在谢灵运生活的年代,玉环有“地肺(胏)山”称谓,是非常明确的。这点,从南朝刘宋时郑辑之的《永嘉郡记》、梁陈间顾野王的《舆地志》等记载均可相互印证。

另外,“胏”为“肺”异体字,古籍中两字经常互用。明代苏州学者俞安期在解读《真诰》时注释:地胏,“胏”即“肺”字,方废切。因此,玉环无论是“地肺山”,还是“地胏山”,二者意涵相同。

最后,“地肺山”名称有很强的道家色彩。古人讲究阴阳和谐、天地人和,《淮南子·精神训》云“肺为气“在地肺山修行,是很容易与天地相通,羽化登仙的。在谢灵运之前,《淳熙三山志》记载,赤鬓子称玉环(玉溜山)为地肺、肺门,道士任敦曾在晋太元间(376—396)从茅山至此定居修炼十余年。但在“洞天福地记”中,“地肺山”非指玉环。李思聪《洞渊集》中,“地肺山”指的是长安终南山。司马承祯、杜光庭作为道教上清派传人,他们著作中“地肺山”专指江苏句容境内的茅山,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笔者以为,包括《太平寰宇记》等古籍在内,将玉环写作“地胏山”的,始自唐宋,是“洞天福地”框架定型后文人有意为之,以区别于茅山等地的“地肺山”称呼。同时,“胏”字另有音zǐ(祖似切),与“姊”同音,且陶弘景居住过玉环山(木溜屿),最终又归隐茅山,意指两地为姐妹关系。

2.“中界山”指洞头还是玉环

“中界山”这一称呼,最早来自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任温州刺史张又新的《中界山》诗:“瑟瑟峰头玉水流,晋时遗迹更堪愁。愁人到此劳长望,何处烟波是祖州。”明代《弘治温州府志》卷二十二辑此诗,卷三《叙山》注释:“中界山,在海中。张守又新序云:木溜屿,玉流山也,居海中,去郡城三百里。东晋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至今湖田尚存。”清康熙朝编《全唐诗》录此诗时,第一句讹作“琴瑟峰头玉水流”,余同。

结合诗句意境及张又新诗序内容,本诗描写的应是玉环山景象。“瑟瑟峰头玉水流”,与《太平寰宇记》中“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相对应;“晋时遗迹更堪愁”,与“自东晋居人数百家,至今湖田见在”记载相符。且玉环境内古城及田螺山麓的塘垟、垟青等地,时有晋代文物出土。1990—1992年,在环西村还相继发现了古青瓷窑址、村落遗址及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纪年砖井。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

宋元时期,史籍未见以“中界山”命名的机构。明代,温州有北监巡检司,管辖范围为今玉环的楚门山、乌岩山周边一带;中界山巡检司,管辖枫叶山、东白山、蜜辣山、黄家山、殊磊山等区域,在洞头附近。嘉靖朝时,胡宗宪的《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变纪》记载:“洪武二年(1369),倭犯温州,中界山、永嘉、玉环等处皆被剽掠。”万历年间军事文献《全浙兵制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温处海防图略》等均在海图的今洞头区域标有“中界”或“中界山”字样。说明明代因倭患导致迁界、海禁后,为加强海防管理,“中界山”就专指洞头。清代因之,不必赘述。

3.“女山”指哪个玉环山

玉环又名“女山”的说法,出自清代温州学者黄汉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撰的《瓯乘补》。《瓯乘补》卷一载:“《太平寰宇记》:玉环山,又名女山,状如玉环,形势迴旋。传按《三台诗话》:玉环兼隶温台,世传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因名。”《光绪玉环厅志》引此说,后人也将“状如玉环,形势迴旋”当作玉环境名“地理状貌说”的由来。

细究黄汉上述表述,其所引的《三台诗话》作者为浙江温岭泽国人戚学标(1742—1824),戚学标曾纂修《嘉庆太平县志》。关于玉环境名“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说,在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中已有记载。因赵构建立南宋在《太平寰宇记》成书之后,此说是不成立的。戚学标本人亦在《宋高宗幸台考》中否定了这种说法。

其实,《太平寰宇记》除了“温州玉环山”外,在卷十六中还有个“招信县玉环山”,相关记载为:“玉环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状如玉环,形势迴旋。”此地历史上曾归濠州、泗州、盱眙等管辖,今属安徽省滁州明光市。很明显,黄汉在编《瓯乘补》时将之张冠李戴了。

三、“玉环”地名沿革及改名方法

综合前文,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首先,关于玉环地名的演变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地肺山”“木溜屿”称呼;至唐代,开始出现“玉溜山”名称;五代十国(吴越国)时期,改名“玉环山”。其次,古籍中与玉环地名有关的“榴、瑠、留、流”等,皆为“木溜屿”“玉溜山”中的“溜”字的音转。清代黄岩学者王咏霓(1839—1916)曾在光绪己亥第一册《研精覃思室日钞》中考据,认为“木榴”即“玉溜”之声转,也与此观点类同。最后,玉环曾有过“中界山”“玉留镇”“天富北监”“玉环厅”等与军事、盐业、行政有关的地名,本文暂不列入探讨范围。“玉环”地名的由来及改名方法,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1.“避钱王讳”,解答了“为什么改”的问题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封建时期,为维护等级制度尊严,在说话、写文章时遇到本朝帝王或长辈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方法有作某、标讳、省阙、代字、改称、缺笔等。唐宋之际,正是避讳文化最盛行的时期。据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名讳,吴越王钱镠上奏书,要求将“乐成”改为“乐清”。其时,也是吴越国天宝元年,钱镠第七子钱元瓘镇守温州,作为乐清县治内的木溜屿(玉溜山),“溜”“镠”同音,无论是避国讳,还是避家讳,改名是必需的。王十朋的“俗传避钱王讳,故改名‘玉环’”,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2.《太平寰宇记》中,隐含着玉环地名“怎么改”的信息

一直以来,学界对《太平寰宇记》中的“温州玉环山”存在以下解读误区:一是记载错误,《太平寰宇记》成书时,玉环应属于乐清,该书却将其归到瑞安名下,且“木陋屿”之称明显错误;二是记载不完整,如“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只解释了地名中“玉”字的意思,对“环”字的解释却遗漏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陷入固有认知的窠臼。笔者以为,作为与玉环因“避钱王讳”改名时间最为接近的史料,该书保留了当时最原始的信息。要探寻玉环地名的真实内涵,应设身处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首先,《太平寰宇记》将“玉环山”归到瑞安名下,与古人重陆轻海思维有关。姑且不论乐史生活的年代,单是明清时期,各志书对玉环及周边岛屿的认知也是混沌不清的。如“中界山”,《弘治温州府志》注明为“木溜屿”,将其归到永嘉县地,但在乐清县中又有“玉环山。山北有峡如门,名楚门”记载。历史上,瑞安、乐清在唐代都曾属于永嘉县,三地间分分合合,不排除当时志书有重复内容。且瑞安有个陶山,在《上清天地宫府图》中属第二十八福地,据说也是陶弘景隐居炼丹的地方。宋代温州籍学者周行己(1067—1125)在《瑞安县陶隐居丹室记》中甚至有“今永嘉境中无所谓木溜屿者”表述,怀疑贾嵩记载错误,认为“木溜屿”可能就是“陶山”。因此,比周行己更早的乐史将“玉环山”归到瑞安属地,也是正常的。

其次,《太平寰宇记》中的“玉环山,一名木陋屿”,恰好印证了王十朋记载的正确性。古时帝王上位,朝廷会事先将避讳向百姓颁布,称作“颁训”,有严格规范要求。在钱镠的避讳中,有一种“代字法”,即遇到与“镠”同音的“疁、刘、留”等,用“娄”代替。如上海嘉定的娄塘,《江南通志》卷三三云:“疁城在嘉定县南门外,即唐之疁城乡也……一名疁塘。又避吴越王讳,遂易名娄塘。”其他的,当时吴越国人将“留从效”(五代十国时闽南地区军阀),写作“娄从效”;“刘荆州”(三国时刘表的别称),写作“娄荆州”……这些,在宋人笔记《五国故事》《枫窗小牍》中都有记载。“娄”“陋”同音,因此,“木陋屿”是“木溜屿”避钱镠讳改名而来。

最后,《太平寰宇记》中的“按《登真隐诀》云”的启示是,要想探究“玉环”地名,可以从道教典籍中去寻找切入点。试想,中国沿海岛屿数以万计,无名者众,为什么台瓯间被徐霞客称为“海中一抹”的玉环岛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地肺山”“木溜屿”等称谓?很明显,这是当年那些道教人士,为寻找“海外仙山”“洞天福地”留下的印迹。所以,从《登真隐诀》等道教典籍中探寻“玉环”地名内涵,是可行的。

3.“溜”“环”,都是一种道教建筑的名称

佛道两家的信徒,为了使修行到达更高层次,都要独处一段时间进行修炼。其名称也各不相同,佛教叫“闭关”,道家称“坐环”。如《随机应化录》记载,道士何道全(1319—1399)曾经“至华阳峪望乡台,入静百日出环”,修炼方法为:“坐环者,在内将门封闭,不令出入,按时送饭,须安身绝念……”《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张道陵)入蜀鹤鸣山坐圜精思炼志,著道书二十四篇。”古文“环”“圜”相通。这里的“环”,专指道家用来修养静息的处所,也称圜室、圜堂、静(靖)室等。《真诰·握真辅》记载了这种场所的建筑方法:“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环堵。制屋之法:用四柱三桁二梁,取同种材……壁墙泥令一尺厚,好摩治之。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宜人间。”

《真诰》是道教上清派著作,为陶弘景所纂。其“静室”的别称“方溜室”“环堵”等,揭示了玉环的地名内涵。在“木溜屿”“玉溜山”中,“溜”指的就是“方溜室”。这种场所,需建筑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这与玉环当时环境相符。因此,当“玉溜山”避钱镠讳需改名时,“溜”“环”意同,改为“玉环山”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方法,也属于避讳中的“代字法”(以同义字相代)。

另外,古籍中还有一些与“木溜屿”近似的地名,如临安的垂溜山(旧名余杭悬霤山,古文“溜”与“霤”同),杭州灵隐的稽留峰,《晋书·许迈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宣统临安县志》《西湖游览志》都注明曾是晋代道士许迈隐居修行的地方。对比《上清天地宫府图》中的“玉溜山……属地仙许迈治之”记载,是否“方溜室”,以及典籍中与“溜”字相关的地名,都与许迈有关,这值得今后深入探究。

浙江玉环来历(玉环地名由来考辨)(1)

4.《太平寰宇记》中,为何只有“上有流水,洁白如玉”

道教自东汉产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静(靖)室、方溜室、圜堂这种建筑已非常普及。南朝《太上太真科经》载:“道民入化,家家各立靖室。”唐代,道教成为“国教”,静室的功用更加明确。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提出修道“五渐门”,其关键就是“安处”,即“深居静室”,寡情少欲,除去事虑,“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宋代,在太宗、真宗、徽宗等的相继推动下,道教信仰更盛。因此,在“玉环”地名中,“环”,这种当时大众熟知的建筑,其内涵是没必要解释的;而“玉”字,假如不注明“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的话,读者容易对环堵(圜堂)的建筑材质产生误解,这也偏离了“玉环”地名的真实意涵。

《太平寰宇记》用“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来解释玉环地名,还是语言表述习惯使然。今天与之类似的,如介绍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用“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因以为名”来表述,读者很容易理解。其实,这种表述,只是解释了“山海关”地名中“山”与“海”的内涵;而“关”字,大家都知道是关口、隘门的意思,所以就约定俗成省略掉,不用特意强调了。

四、结语

“玉环”地名的由来,古籍中有规律可循。但是,受王十朋“榴屿何年改玉环”诗句影响,宋代至今,“榴岛、榴屿”等同于“玉环”已成为人们固定思维。这种观点,是误以“木榴屿”为正朔,而忽视其原来“木溜屿”地名的真正意涵。同时,对唐代出现的“玉溜山”地名缺少认知,是造成玉环因避钱镠讳改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主要原因。

此外,道教语言有一定封闭性,“方溜室”“环堵”这类专属词,如不借助专业典籍,今天的读者很难明白它的意思。元代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道教更以世俗化的形式与儒佛说教、民间传统信仰混融为一,“坐环”“静室”等,逐渐被大众化的“闭关”“斋室”所指代。且“玉环”地名中的“环”字,各类文献在解读时出现诸多歧义,如与玉器的圆环形状,甚至与杨玉环(719—756)对应起来,偏离了它原有的历史意涵,这也是造成对“玉环”地名认知混沌不清的客观原因。

(由于篇幅原因相关注释请参考原文)

浙江玉环来历(玉环地名由来考辨)(2)

END

浙江玉环来历(玉环地名由来考辨)(3)

作者:陈钟钧

来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

选稿:耿曈

编辑:洪珊

校对:邹怡思

责任编辑:刘家瑶

江西地名研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