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教学

都是重点哦~

教师资格证必看20个高频考点(教师资格高频考点第12天)(1)

教师资格证必看20个高频考点(教师资格高频考点第12天)(2)

1.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定义

狭义上的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统一活动。

(2)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①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②教学与智育: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2.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①上好课的前提。

②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①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②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复习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③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中心环节),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④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完成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个测验的指标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①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②信度(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③区分度(鉴别力)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测验对被试特质差异的区分能力。

4.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1)孔子:学—思—行(学—思—习—行)。

(2)思孟学派:《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习过程。

(3)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4)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过程理论形成。

(5)杜威: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6)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5.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简捷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8.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直观形式有3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如标本、实物、参观等;②模像直观,如模型、图片、视频、录像等现代化视听手段;③言语直观。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④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⑤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它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贯彻基本要求是: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9.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一是启发式,二是注入式。不能依据方法类型判断是否属于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教育者的操作。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主要有: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要求: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与其他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②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其基本要求:谈话前,教师要对谈话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经验;谈话时要善于启发诱导,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③讨论法

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在高年级运用的比较多。

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④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评价和辅导;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②参观法(现场教学)

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②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③实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基本要求: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10.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古代的东西方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优点:能做到因材施教。

不足: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教学效率不高。

(2)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基本特点: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固定时间。

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主要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之处: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③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4)分组教学制

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包括: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①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

②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5)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主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6)道尔顿制

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设。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7)特朗普制

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特朗普制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