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如何从月球运动规律中破解六气与十二地支的原理?》中已经解释了月亮的一些运动周期如何衍变出“六气”的6年周期和“地支”的12年周期,文末最后还提到了日月引潮力影响的其他周期。本文准备更完整地讲述月球运动对地球造成的不同影响周期。
月球运动的四个基本周期
前篇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引潮力和一些周期,再复习一下(若依然不清楚,请翻阅前一篇文章):
引潮力示意图
- 恒星月 —— 27.32166天,月球经过同一片周天星座的周期,可理解在以星空的春分点和地球自转轴建立的坐标系,其经度称为赤经(纬度即为赤纬),恒星月即为月球经过同一赤经的周期,也可以认为是月球赤纬的变化周期(月球赤纬可以理解为月球投影到地球的地理纬度,是月球引潮力的高潮点所在的纬度)。而中国的二十八星宿最初可能和观测恒星月有关(至少4000年以上历史),也可能与中国原始的星期制度——七曜制度——的起源有关。
- 近点月 —— 27.55455天,月球两次经过近地点(月球绕地球一圈,距离地球最近的点)的周期,东汉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已经将近点月的长度测定为27.55476天,与现代测量值相差甚微,并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古度一周365.25度)的记录。月亮在每个周期的近地点到地球的距离也是不同的,当其在多个周期内地月距离最近时,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更大,就形成了超级月亮。
- 交点月 —— 27.21222天,月球连续两次通过白道和黄道的同一交点的周期(升交点或降交点),由南北朝的祖冲之(429年-500年)测得27.21223日,比早先的中国天文学家所测更精确,且与现代测量值相差甚微。下图即是地球观测的太阳一年运行的轨迹黄道和月亮一月运行的轨迹白道,黄道和白道两个圈的交点即是升交点和降交点。
地球上观测的黄道、白道
- 朔望月 —— 29.53059天,是月球恒星月与地球回归年(太阳的影响)的会合周期。实际已经不能算纯粹的月亮运动参数了。朔月为农历初一,望月为农历十五。
不同月相
注意:以上月球的周期数据为平均值,实际月球的运动是非均匀的。
两两组合的近似公倍数周期以上四个参数两两组合,一共有6种情况(具体还需要看其组合的实际意义),由于前3个参数数据大小最相近,其组合的近似公倍数周期更长,因此将这6种情况分成2大类,有朔望月的短周期和没朔望月长周期,近似公倍数周期的长周期如下:
- 近点月-交点月:5.9976年与11.9952年周期(11.9952年为159个近点月或161个交点月),即前篇文章中介绍的可能是中医“六气”6年周期和“地支”12年周期的来源,与整年只相差1.736天。5.9976年周期表示月球的升交点(或降交点,此时日、地、月三者在一个平面内)遇到月球近地点的周期,如此可以产生更大的引潮力,也可以理解为月球近地点时的月球黄纬的变化周期(天球黄道坐标系中的纬度)。
- 近点月-恒星月:理论为8.8268年近似公倍数周期(与近地点进动周期8.8475年相近),为117个近点月或118个恒星月,是月球近地点出现在同一片星辰的周期(即同一赤经,或者某种情况下经过同一赤纬的周期),这可以理解为月球近地点的赤经或赤纬的变化周期,或大致可理解为月球近地点时在地球上投影的纬度变化周期(实际不完全是如此),如果考虑月球引潮力纬度变化,由于引潮力同时有两个高潮点——,其周期取其一半,引潮力变化周期约为4.4134年。
- 交点月-恒星月:理论计算为18.6262年近似公倍数周期(与赤纬周期18.61年相近,又有实际月球轨道升交点西退周期为18. 6135 年),为250个交点月或249个恒星月,是月球升交点(或降交点)的赤经的变化周期,实际还对应赤纬的幅度变化周期(如下图)。
月球赤纬变化的18.61年周期曲线
短周期如下:
- 朔望月-近点月:是月球近地点遇到朔月(或望月)的周期,约为413.32天(1.13178年),14个朔望月(413.318天)或15个近点月(413.428天),下图为两个参数2年的变化情况,可见月球的近地距离在这个周期内也是变化的,在2021年底2022年初时,月球的近地点时遇到了朔月(日月大潮),并且遇到了最近地距离,能产生更大引潮力,这也是这个时间段产生天气寒潮的天文原因之一。另外在周期内,还有一次近地点遇到望月,也会产生类似的大潮,因此实际的大潮周期平均为7个朔望月。另外,两个参数之间差异更小的近似公倍数还有20.294年(251个朔望月),相差0.004天。
月相、近点月变化曲线(2021年~2022年,满月对应相位100%附近)
近点月(地月距离)变化周期(2021年~2022年)
- 朔望月-交点月:是朔望月遇到升交点的周期,最小周期为 0.96939年,约354天(也是我们农历大部分年份的时长),为12个朔望月或13个交点月(两者还是相差0.61天)。朔月或望月遇到升交点或降交点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产生日食或月食,也能产生极大引潮力,对地球气候产生较大影响,实际按照半朔望-半交点月计算大潮,即6个朔望月或6.5个交点月即有一个大潮,即阳历一年有2个周期以上,每年产生2-3次日食或月食。而其误差更小的近似公倍数周期为18.0301年,即接近著名的计算日食月食周期的沙罗周期。
- 朔望月-恒星月:大致可理解为朔月或望月大潮时月球月下点,也是引潮力高潮点所在的地球纬度变化周期(不同年份实际有差异),最小周期为 0.97134年,约354.77天(与上面周期较为接近),为12个朔望月或13个恒星月(两者相差-0.81天),若只考虑大潮(朔望月都可产生),则平均周期为6个朔望月。而其误差更小的近似公倍数周期为19.0003年,这也正是农历19年7闰的周期。
2021年~2022年月相、恒星月(赤纬)变化曲线
以上计算的周期只作为参考,现实中需要以实际观测结果为主,尤其是日、地、月的运动都非完全均匀的,同时其运动又与太阳系的行星存在某种共振或相互影响。
一些启迪- 朔望月相关的三个周期中有2个是12朔望月周期,以及1个14个朔望月周期,而农历闰月时一年的13个月正是12与14的平均数,这某种程度上可能说明了农历、阴历与这种规律的关联。另外,若只考虑日月大潮,则平均周期减半,为6个朔望月和7个朔望月周期,即大致每半年,这三个周期都能产生一次大潮,这与“六气”中的运气分上半年与下半年的计算是大致相符的。
- 以上月球4个基本运动参数以及两两参数组合的6个相似公倍数周期,谁的影响更大,以及如何影响,还需要更多研究。中国古代实际已经出现过一些方法,比如孙子兵法对于天文的观测利用“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即是用月亮的运动参数预测天气,其他还有一些古代方法,若有时间和精力,都可以研究研究。
- 太阳引潮力只有月亮的一半且稍有不及,但是太阳的热辐射、可见光、高能辐射与粒子对气候的影响更大(太阳的光热影响大,而引潮力影响稍小),而太阳有约11年的活动周期,有365.2422天的回归周期,有地球近日点的365.25964天的近点年,也有类似月球恒星月的恒星年365.2564天,还有准60年的近日点的日地距离变化周期,再结合以上月球4个基本周期和6个两相组合周期(月亮的光、热影响极小,而引潮力影响最大),就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地球气候周期,短期可以用他们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中长期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或十几年的大致年景气候,另外还可预测未来人类群体的健康状况(包括疫病,日月影响气候,也影响微生物)。这种原理,已经与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气候的思维方法相类似了,其到底是否相同,有待更多探讨和研究。(关于日月引潮力对地震、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原理,我们以后再讲)
日、月大周期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的五星运动对日、月的影响,包括质量、引力对日月轨道的影响,和引潮力对太阳的影响,而日、月又通过光热和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另外还有数万年、数亿年的来自于太阳系外的银河系的影响周期,其对地球的气候、生物造成了重大影响。而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中有我们自己的古天文学和一些被我们现代人批判的所谓的“封建迷信”,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很辉煌,到现在也还有其可取之处,这都值得我们后人挖掘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