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1)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于1972年,以陕甘民歌体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由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作词,刘烽作曲,是一首赞扬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歌曲、由歌唱家杨巧首唱,后被郭兰英、贠恩凤、朱逢博、万山红、王二妮等众多艺术家演唱。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2)

作词:用最朴实的语言

传达出内心的那份情感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3)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4)

1971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并进行加工创作。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决定由中央文化组组织创作力量完成几首革命历史歌曲,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采录组组长王敬之和编辑王惊涛来到陕西,同徐锁、李若冰、关鹤岩、冯富宽等人组成了工作小组到延安采风。他们中间就有10岁即跟随哥哥刘炽来到延安参加革命的作曲家刘烽。

在延安第一招待所,大家整理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工农齐武装》和《翻身道情》四首歌曲。但作曲家刘峰总觉得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天游》没有,于是便找作词者李若冰商量,根据当时中共红军长征的历史,两人觉得应该有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既能够反映共产党红军挽救陕北革命根据地,又能够弘扬革命老区陕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些想法使大家很快达成共识,继四首歌曲之后,他们开始了这首反映“迎接中央红军的歌”的创作,从而形成了后来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5)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曲家刘烽

在许多陕北民歌中一些有关迎接中央红军的内容被认为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如歌曲开头的一句是由诗人徐锁同志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的:“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的那个水。”这句开头既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式结构特点,又极好地表现了红军跋山涉水到达根据地的历史事实。接着刘峰顺口就接了一句陕北民歌中常用的语言:“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热情高涨的陕北乡民喜迎红军的画面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有了“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油馍馍”“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等句子。待冯富宽接了句“知心话飞出心窝窝”,不知不觉初步创作完成。接下来的打磨,在深化主旨上,用“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写出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历史意义,并由乌云想到雷声,在“千里的雷声万里闪,咱们革命力量大发展”的气象中,就差点题之句了。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6)

刘烽忆起他在陕北采风时所得:“山丹丹开花背洼里红,有那些心思你搁在心中。”方言中的“山蛋蛋”说的就是野百合,野百合下面不是有个圆圆的百合吗?就叫山蛋蛋。还有那首延安民歌《一心一意闹革命》中的“鸡娃子叫哟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他回来了……”因此,他提出用“山丹丹开花”起兴,关鹤岩补充一句“红艳艳”,既押韵又朗朗上口。歌曲用老百姓最朴实的语言和最古老的比兴手法,在曲首点出了中央红军经过千山万水到达陕北的这一历史事件,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又在最后用了一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直抒胸臆地传达出了内心的那份情感。

作者:用两首民歌素材

兼具生活化与艺术化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7)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信天游”风格的歌曲。作曲者刘烽回忆说:“ 这首歌用了两首民歌素材,是大家共同选定的。一首是陕北《信天游》,一首是《十八姐担水》。我把《信天游》的节拍,改变成二分之二,使它的气息更悠长,更舒展;并运用调式转调手法,把上下句的单乐段,变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十八姐担水》在结构上基本没变,只作了音的调整和中间加了间奏。”刘烽在音乐创作时,充分挖掘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浪漫风韵。作品前奏开始在一个自由节拍的散板,音调具有浓郁的陕北民间音乐风格特征。接着是歌曲的第一部分,整体旋律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富于变化,节奏感强。主题旋律与靖边民歌《咱陕北人跟的是刘志丹》最为接近,风格悠长而抒情,特别是“咱们”二字采取同音反复和“弱拍起唱”手法,既有语感,又使这段音乐显得十分紧凑,显露出一种内在的急切之情。一段间奏之后,歌曲进入中间部分。间奏用了《白灵子过河》的主干音。中间部分音调则来自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音乐是一个热烈的快板,表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欢乐情绪。当唱到“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时,速度放慢,演唱一字一音,刻画了坚定有力、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来了晴了天”一句中,“毛”字音高为全曲中第二高的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历史意义。最后,音乐完整再现了第一部分。全曲高潮句是“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突出运用了陕西民间音乐特有的“苦音”调式,热耳酸心的演绎,是人民朴素情感的外显。在作曲上,将九字句分成三截:“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形成富有传统戏曲唱腔特点的尾声,音乐滔滔,一泻千里,气贯长虹,酣畅淋漓。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8)

歌曲在创作上还有很多细节,体现了陕北方言独特的造境构象功能。不仅用了很多陕北地方特色用语和颇具生活化的衬词,还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诗歌及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延安诗歌中的一些语句和表述方式。如“哟”“噢”等衬词,“哎咳哎咳哟”“依儿呀儿来把哟”等衬句,“一道道”“一杆杆”“山丹丹”“红艳艳”等叠音,强烈的地域特色,既是音乐旋律的需要,更是情感的需要;还比如借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围定”,把“手把亲人热炕上坐”改成“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等,兼具生活化与艺术化。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9)

1971年底,歌曲创作完成后,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员杨巧担任首次领唱,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影响遍及大江南北。1972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内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署名为“陕西文艺工作者改词、填词、编曲”;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第一集《战地新歌》收录了全部五首“革命历史民歌”。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就用了这首革命历史歌曲。

陕北风景攻略 取材于陕北信天游(10)

声明:

部分所载内容来源于各大网络平台,对此观点我们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学习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