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说,过年时给灶神爷供饧,说是为了祈福,又像是给神仙下套。这套路是宋人发明的,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祀灶,用胶牙饧,谓胶其口,使不得言。”

所谓饧,是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有元日“进屠苏酒、胶牙饧”的记载。元日吃胶牙饧,除了为了封口,也有为了固齿的说法,宋人认为吃了此糖可使牙齿牢固,不易脱落,“以验齿之坚脱”(洪迈《容斋四笔》)。宋代范成大有诗“婪尾三杯饧一楪,从今身健齿牙牢”,学的是白居易的“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吃饧粘牙是一定的,固齿则无依据。相比固齿,过年吃饧的更大可能是敬老。

大唐花了多少年才有盛世(大唐可谓大糖)(1)

(清)焦秉贞《含饴弄孙图》(局部)

蓝尾酒就是婪尾酒,不是酒名,是喝酒习俗。“元日饮酒,自少至长,盖祝寿之意,年最高者饮蓝尾杯,众劝三杯,喜其寿之高也。”白居易在《殷判官二十三兄》一诗中还说过“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大过年为何先劝他吃饧?总不会是让他开不了口。一碟胶牙饧和三杯蓝尾酒一样,是“爱的供养”。

饴、饧、糖三个字,古时基本同义,如孙希旦《集解》说“饴,饧也,米糱(niè)煎成,亦谓之糖”。现在用“含饴弄孙”这个成语,一般重点在“弄孙”上,语出东汉的明德马后。贵为皇太后,她也要像现在的老人那样帮着带孙子?明德马后是汉显宗刘庄之妻,以贤闻名,王夫之称其为“哲妇”。汉章帝是明德马后养子,想加封舅氏,明德马后坚辞:“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又说自己晚年的愿望:“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弄孙”好懂,“含饴”该怎么理解?饴在古时,不仅是供灶王爷的,也是用来孝敬老人的。《吕氏春秋》有“仁人得饴,以养疾侍老也”的说法,《淮南子》中说“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明德马后谈“含饴弄孙”,愿望不仅是有孙儿承欢,还要有儿女孝敬。

白居易长寿,但小病不少,比如牙疼。《病中赠南邻觅酒》说“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牙疼起来走路都要人扶。晚年遭遇风疾,白居易倒是想得极开,“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可是六十六岁时,掉了两颗牙,却让他大发感慨,“老状具矣,而双齿又堕。慨然感叹者久之”,因此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齿落辞》,被戏称为牙疼版《长恨歌》。“胡然舍我,一旦双落。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我老日来,尔去不回。”

白居易为何对掉牙如此感伤?或许和他多年晨起养生的习惯有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白居易牙疼,不见得是糖吃多了,最大原因或是酒太甜。唐代米酒,甜度过高而酒度偏低,酿酒发酵与取酒过滤工艺均不尽完善。白居易“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又如李白“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可见唐代生活中的灯红酒绿。

唐代诗人的杯中酒,不仅有浓浓的春色,还有浓浓的春味。唐诗中饧常和酒并提,白居易诗中就多有“酒如饧”的说法,如“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瓯汎茶如乳,台黏酒似饧”“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瓮头竹叶经春熟,如饧气味绿黏台”。

饧常称春饧,酒也常名春酒。春酒以冬季酿造至春季成熟而名,因此直到现在,酒名都常以春字命名。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写《杭州春望》一诗,有句“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酤酒趁梨花”,他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白居易还会酿酒,名为家酿,见于“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诸句。

春饧就酒,越喝越有。唐代酒宴名目繁多,春天有鸿门宴、曲江宴、争春宴、樱桃宴等。钱龙宴很特别,是用来炫富的,此酒席宴间,要做游戏“饧缓带”,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载,“以一丸饧舒之,可长三尺者,赏金菱角,不能者罚酒”。

春饧,从元日吃到寒食,是吃一春的。到了寒食,还有饧粥。“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寒食节要禁火,喝冷粥,加点饧,叫饧粥。饧粥不是白粥。白居易在《会昌元年春五绝句》写“鸡毬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李商隐的《饧粥》写“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生绮筵”。清明时节只有杏花,没有杏子,古人吃的饧粥,又名“杏酪”。《西游记》里,唐僧遇到四位树妖,其中名叫“杏仙”的树妖吟了一句“孙楚曾怜寒食香”,西晋名仕孙楚祭奠介子推,“黍饭一盘,醴酪二盂”,醴酪即甜酪,照杏妖的说法,原料应有杏。

以饧下酒,再到以饧熬粥,唐代人过个春天,是不是有点齁了?

从白居易的诗中就能看出,大唐可谓“大糖”。根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唐太宗没派过唐僧去取经,但确实派人到西域去取糖,“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渖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珍羞署里还设置了“唐匠五人”,唐匠即糖匠,指掌握熬蔗糖的匠人。唐时人估计很难想象,今天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0蔗糖”的标示。

(原标题:大唐的春天太甜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五柳七

流程编辑:U01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