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北岸,国土面积1801平方公里,耕地10.8万公顷,辖28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28个村(居),人口169.7万。阜南区位独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阜南的伟大(你不知道的阜南)(1)

阜南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国名将吕蒙故里、中国柳编之都、“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有“厚重的文化”。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在此定居。境内现存有新时器时代的贺胜台、阮城、七星桥等文物遗址。出土的商代酒器龙虎尊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国家历史博物馆。这里有“杰出的人物”。阜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三国名将吕蒙、北宋名吏焦千之、清代诗人刘体仁等皆出生于阜南。宋代大诗人欧阳修在颍州为官时,曾流连于阜南的风物景致,留有“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等名篇佳句。 这里有“精湛的技艺”。阜南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几百年的经济积累和技术进步,使柳编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被国家权威部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安徽省柳编产业出口基地”,阜南柳编技艺作为传承历史文明和文化的载体,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编产品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里有“感人的精神”。 阜南位居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境内,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库担负着淮防汛抗洪和保障中下游安澜的重任。自1953年建库以来,王家坝闸已有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成为淮河防汛抗洪开启次数最多、最频繁的蓄洪库。阜南人民长期为淮河流域防洪保安做出巨大贡献的精神,被温家宝总理誉为“王家坝精神”。

阜南交通区位优越,位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衔接带、华东经济圈与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区。京九铁路及两条省道、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穿境;县城距4C级阜阳机场不到25分钟车程;距京九铁路最大编组站阜阳编组站仅30分钟车程;淮河航运可北上运河、南下长江、东入大海。

阜南投资环境优良,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十佳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200强”、“中国招商引资最具竞争力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潜力城市”。安徽阜南经济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160多家,形成了林木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卫浴洁具、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严重滞后的基本县情,认真研究确立了“工业主导、双轮驱动、三产融合、科学发展”的发展路径,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负重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县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跨越增长,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按照“跨越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县”的思路,突出抓调度监测、抓要素保障、抓序时进度、抓提速增效,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8.4%;财政收入突破10.6亿元,增长18%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8.4亿元,增长12.8%,增加值41.7亿元,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90.1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亿元,增长12.5%;对外贸易总额3.1亿美元,增长18.8%;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2元,增长9.5%。2016年1-6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6.2亿元,同比增长6%;人均可支配收入6603元,增长11.3%;农林牧渔业产值42.6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增长12.6%。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阜南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抢抓中央促进中部崛起和安徽省振兴皖北政策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淮上工贸园林城和豫皖交界明星县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