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崇尚君子人格,那到底什么才是君子呢?今天给你讲清楚。“君子”两个字在《论语》里面出现了100多次,但是君子的核心品质有三个,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一个都没有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知、勇”就是君子的三种核心品质。

君子有四种标准(君子的三种核心品质)(1)

那如何具备这三种品质呢?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上进就能够使自己的智慧提高,努力付诸行动就可能接近仁德,知道廉耻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这就是君子的三种典型品质。

那为什么是这三种品质,而不是其他呢?因为这三种品质对应了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行、智慧和力量,而在这三者中,“仁”才是核心。孔子的这种思想,其实来自于《易经》,相传《易经》是孔子对《周易》的重新编著,孔子在《易经》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说,一个人自身的德行,无法与他所处的地位和成就相匹配,就容易招致灾祸。德行浅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谋划太大,力量太小而负重太多,那就很危险了,很难长久。

君子有四种标准(君子的三种核心品质)(2)

这里孔子其实把“德”分为了三个方面:德、智、力。这里的“德”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仁”,我们经常把“仁德”合起来说,仁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底层和基础,而在此上面,才可以谈“智和力”。《易经》中的“德、智、力”就对应了《论语》中的“仁、知、勇”。

而其中“仁德”才是一个人的核心品质,孔子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之前我们讲《中庸》的时候,讲过一个例子,比如一根木棍只能承受100斤重量,而你要放200斤的重物上去,那么木棍就必然会被则断,这个道理很简单。而这里的“德”就是一个事物蕴含的内在的力量或者能力。所以,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德”不够,那么他就无法承载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成就。就像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要拥有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让自己配得上它。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君子有四种标准(君子的三种核心品质)(3)

一根棍子有它的承载重量的能力,这是一根棍子内在的属性;一个人也有一种内在的承载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德”,仁德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属性或者能力,我们常说“积德”其实就是在累积你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可能看不见,但是它才是一个人能成多大事的根本,所以如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在《易经》中把 “德”分成三个部分:德、智、力。而《中庸》中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智力、仁德和勇气这三种优秀品质,是人们共同尊奉的做人原则,在日常实践中,都是以中庸为唯一目标的。

君子有四种标准(君子的三种核心品质)(4)

《易经》中的:“德、智、力”,《中庸》和《论语》里面的:“仁、知、勇”其实是一样的,力是勇的一种表现,而仁是德的一种表现,知通智。所以,一个人把“德、智、力”完美结合,达到中庸的境界,这种人甚至都超出了君子标准,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灵魂也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种德行这和《易经》《中庸》《论语》里面的“知、仁、勇”是非常类似的。

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往往都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