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且说《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以宋江、卢俊义梁山主要首领被朝中权奸暗害而死结尾,虽说宋江的下场可悲,可这也是他自全“忠义”的结果,算得上是求“仁”得“仁”了。

但在此结局中,黑旋风李逵的命运才真教人唏嘘不已,大感可惜!

宋江临死前怕本就“不鸟”朝廷的李逵,再次呼啸山林、反叛朝廷,将他的“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掉,故特意差人唤李逵前来,用药酒毒杀了。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1)

憨直的李逵对大宋朝廷的忠心那是丁点都欠奉,可反倒用在宋江身上,那可真叫“磐石无转移”了。虽知道了宋江给自己下了慢毒,可李逵仍义无反顾忠心于宋江,还道:“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这等忠心当真可表日月。

但是,对,你没看错,就是但是。

像李逵这般持有此等矛盾忠义观的,不在少数,例如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阮氏兄弟等人都是明确反对归顺朝廷的,可最终因为对宋江的忠义,都无可奈何的选择招安,最后反倒替大宋官家卖起了命。

只不过稍显不同的是,李逵是这些人中最典型的代表,尤其是在故事的结尾,作者以李逵之死,将这种忠义的矛盾冲突推向了极致,成功塑造了文学史上李逵这一经典形象。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2)

那么在我们为李逵的“忠义”感到可悲的同时,不仅反思,是怎样的原因造成了李逵式“忠义”的悲剧?为何皇权的忠和兄弟之义就是难以两全呢?

义字当先

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大多是因为“官逼民反”,才不得以走上落草反抗的道路,但他们最终能呼啸梁山泊,靠的却是一个“义”字。正如梁山初期,好汉们议事的厅堂就唤作“聚义厅”,可见“义”才是梁山好汉立足的根本。

那么这个“义”作何讲呢?

宽泛的来说,“义”是一种道德范畴,泛指公正、合理、正义。

《管子·牧民》里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告子上》内更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3)

从先秦时代到封建王朝终结,“义”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是一种具有社会规范作用的道德准则,是一种道义的精神力量。

所以在一众好汉中,武力并不突出,甚至可以套上今天的网络词汇,用“战五渣”形容也不为过的宋江,偏偏能成为梁山上下所共同敬重的领袖,凭借的正是“及时雨”、“呼保义”偌大的江湖“义”名。

当然这里的“义”就狭隘了,是江湖豪杰之间的“义气”,侧重的是人情道义。落魄于江湖间的草莽,渴求的就是朋友的情谊和济危解困之义,有“义”的人,总能获得江湖人的好感与信任。而宋江急公好义,总能对困境中的好汉慷慨解囊,不求回报,如此讲情重义,自然引得豪杰心悦诚服,纳头便拜,道一声“哥哥”。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4)

还拿李逵来说吧,在江州初见宋江,早闻及时雨大名的李逵对宋江就极为恭敬,而宋江也果如传闻一般,每每为李逵设身处地着想,多次赠送银两排忧解难,几番下来,让直肠子的李逵感动不已,宋江有情有义,那李逵也重义气,对宋江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宋江在众好汉眼里是“义薄云天”的存在,彼此“义气”相投,这才换得众好汉拥戴,愿效犬马。可以说宋江以江湖朋友间的小“义”为纽带,聚集了各色各样的英雄好汉。

当聚义厅内坐满了一百单八将时,梁山好汉们也迎来了他们的高光时刻,“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

梁山好汉因“义气”而聚,也因“义气”而忠,这里的“忠”,在未归顺朝廷之前,是忠于宋江这位带头大哥,是忠于梁山“替天行道”的大义。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5)

古时候“天”一直是人类敬畏的存在,它不单纯是自然界中的天,更是造物主的神格化身。而儒家又赋予其至高的道德意义,代表着“仁义礼智”的行为规范。至于俗世的君主更是以“天子”自诩,以表明君权神授,代天施政,具有无上的正统和公义。

可梁山好汉们却打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济贫,为穷苦大众伸张正义。试想梁山的如此做派将置大宋朝廷于何地?

大宋朝廷本应是道义的践行者,可皇帝“无道”、奸佞当政、贪官横行,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从行为上看宋廷已经失去了大“义”,沦为不“义”的存在。那以“义”相聚的梁山好汉们,便扛起了义旗,“替天行道、匡扶正义”,走上了反抗腐朽统治,为劳苦大众争取生存权的道路。从这一点上讲,尽管梁山好汉们的出身并非都是农民,却也是封建专制时代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正义斗争。因此建国以来,研究《水浒传》的文史学者们,多称赞其为“农民革命的史诗”。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6)

无疑,梁山好汉所伸张的大“义”是崇高的。

愚忠的可悲

在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们两赢董贯,三败高俅,沉重打击了宋军的气焰时,全书也因此达到了高潮,“义”似乎得到贯彻。

但却从此时开始,梁山好汉们的命运却迎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在宋江的不懈努力下,宋廷与梁山达成和解,梁山好汉全体接受招安,成为了宋皇治下之臣。

原本“替天行道”站在地主阶级对立面的梁山英雄们,转眼就完成了身份的改变,反倒成为了反动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这种近乎矛盾的立场转变或许显得有些生硬,但绝不突兀。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7)

早在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时,梁山的立场其实已经悄然改变。

梁山早期以“义”当先,忠于大宋赵官家的想法是不存在的。但在宋江上山之后,尤其在接替晁盖成为梁山之主后,便开始大谈忠君思想。把“聚义”改为“忠义”,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梁山全体由“义”向“忠”的跨越,进而为之后的招安做足准备。

封建伦理标榜的就是“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在天地之间,君主高于一切,需要臣民无条件服从,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此理。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8)

在今天看来荒谬不堪的“愚忠”思想,却是专制王朝统治秩序的根基,而宋江恰恰正是践行这套迂腐“忠义”观的最佳注脚。

所以小说后半段的主旨,由“义”向“忠”无条件妥协,所谓的“替天行道”变成了“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无论梁山好汉们再如何抵触招安,忠于宋江就势必要压抑“义”,还是无法跳出“忠”的窠臼,以矛盾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将“义”消弭于“忠”当中,成全了宋江小忠得大忠的追求,但也埋下了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9)

因为封建忠义伦理本就是悖论,对皇权的“忠”和天道之“义”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君主虽然自称天子可往往不具有世人心目中的完美道德。纵观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史,真正一心为民的君主是不存在的,所以求“义”必然反君,忠君自然弃“义”,在封建皇权下,忠义根本就不可能两全,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也在宋江等人践行封建忠义伦理时注定。

不管《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有学者考据的罗贯中,或两者合著,对于生活在元末明初理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也不可能跳的出历史的局限,为义军找到真正的出路。“酷吏贪官都杀尽,尽心报答赵官家”的不协调剖白,反倒成了梁山好汉最好的结局,而李逵“愚忠”式的死,也升华了英雄末路的悲情。

只是书中人无怨无悔,唯有一声“哥哥”成了一抹鲜红的亮色。

李逵临终前说了这22个字 道出了千古难题忠义两难全(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