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八十载,西工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在各行各业成就了祖国的星河璀璨。在过去的岁月中,一代代西工大人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始终坚定矢志不渝的报国精神,志存高远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学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学校的发展和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伟业紧密联系。

为庆祝80周年校庆,我们精选了一批生动的西工大故事,愿新一批青年学子,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荣毅超,1964年9月生,河南省南阳人;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专业;曾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中航工业基础院董事长兼分党组书记,现任浙江长三角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511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2006年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授予“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首届管理创新先进个人”称号,被国防科工委记一等功,被人事部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荣获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

2018年4月21日下午,西安市举行了“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北工业大学专场”,汪劲松代表学校,向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荣毅超授“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牌匾。荣毅超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两年,西安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永康书记来西安以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此次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活动搞得很好。当今社会人才为本,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发展的核心资源。这么多校友回西安创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西安市委、政府也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看了这些政策,我们都愿意回西安创业。

西北大漠某试验基地,晴空万里。

指挥员一声令下,“雄鹰”载着导弹直插蓝天,准备攻击,几十公里外的“敌机”进入了飞行员的视野。“发射!”指令一出,“雄鹰”翼下闪现一道白光,朝着“敌机”猛冲过去,“敌机”连忙大动作规避,施放干扰弹,试图扰乱导弹的轨迹,躲开“追杀”。但“长眼”的导弹咬定目标,“敌机”左避右闪,始终难逃追踪,“轰”的一声,被击中要害,化作一团火球坠毁在戈壁滩上!

全场欢声雷动。某型国产空空导弹在随后定型靶试中,取得了发发命中的最好成绩,开创了中国空空导弹历史上的奇迹,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能研制该类空空导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研制生产该导弹的,就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发展与批量生产的科研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荣毅超时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

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制空权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空空导弹在夺取制空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缺少先进空空导弹武器装备的战机,只能是被动挨打的,因此作为未来空战的主角,空空导弹的地位和作用已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肩负着为海、陆、空、二炮四大军兵种提供高精尖武器装备的重任,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亲临研究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提到昔日中国空空导弹研制的领军人物,被称为“霹雳少帅”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荣毅超。在从事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发展与批量生产的科研基地上,他激情进取,务实攻坚,堪称名副其实的帅才。

01 干一行精一行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荣毅超,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在当时超英赶美的形势下,父母为他起名取意“毅力坚强,超英赶美”。他中学时期就下决心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16 岁时就考入西北工业大学。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就直接参加了国家某重点工程建设。

由于他思想觉悟高,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工作几年后,年仅29岁的荣毅超就当上了研究院的理化室主任。当时研究院理化室,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部门。生性要强的他,以清晰的思路,大胆管理,开拓创新: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规范;二是加强职工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三是组织开展理化认证工作,顺利通过航空工业部的检查验收,创造理化品牌,提高空空导弹研究院理化检测技术在行业的地位。

1994年,荣毅超调任质量保证部副部长,主抓军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他刻苦学习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知识,很快获英国摩迪质量审核员资格,成为质量认证专家。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依据空空导弹研究院科研生产一体化、多型号并举和科研带小批量生产的特点,构建了独具特色、具有“过程控制”特点的产品保证体系,1995年率先在国内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认证,该体系十几年来确保了空空导弹在部队使用接近100%的开箱合格率。国家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评价说:你们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能与国际先进接轨的第一个质保体系。

某型空空导弹是导弹院自主设计的第一种具有抗干扰能力的数字化空空导弹。定型靶试首次失利后,作为主管质量的副院长,他顶着压力,力主邀请国内及院内专家集体会诊,经过修改、验证,排除了故障,实现了恢复靶试五发五中的优异成绩。该型号成为诸多高新工程中立项最晚、定型装备部队最早、研制周期最短的武器装备。

任质量保证部部长期间,组织导弹院红外探测器生产线率先通过国军标产品认证。这是航空工业系统第一条通过认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也是我国工程化实力最强、质量最稳定可靠的生产线。荣毅超也是在质量战线上负责过实验室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质量管理专家。2005年全国国防系统质量文化现场会在导弹院召开,向全行业推广了过程控制的产品保证体系、质量管理经验。

1997年,荣毅超任院长助理兼生产部长。从质量战线转入生产管理之初,他加强调查研究,狠抓管理创新,成绩斐然,当年就获得“三个突破”:

一是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建立了“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使导弹院形成了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的“灵捷”制造系统,初步具有了与国际先进接轨的水平。该系统获得了河南省和航空工业部管理成果一等奖,与金航数码公司合作开发的软件被确定为国家863 CIMS领域十大优秀目标产品,在全国工业企业普遍推广。

二是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改变了军工生产大手大脚,忽视成本的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益。实施了按利润分配奖金的办法,提高了节约成本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了质量考核权重,强化了干部职工强化质量、重视质量的氛围,确保优质交付。

正是由于采取了上述三大举措,使生产系统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突破。二是实现了经济效益上的突破。第一年就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且超产4000万元,降低生产成本2000万元,创历史最高交付产值。三是空空导弹生产周期缩短了3—4个月,实现了由跨年度交付到均衡生产的突破。

2000年初,荣毅超担任副院长,开始负责重点型号工程的技改工作。在认真思考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家对军工企业战略性调整政策和空空导弹长远发展需求等内容的基础上,荣毅超提炼出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五项重点”的技改工作总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实施,导弹院初步建成了网络化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融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过程控制”质量体系,打破了型号与型号之间的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导弹院科研、设计、制造、试验手段的基本格局。目前,三条先进的导弹总装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网络集成和智能生产。国防科工委等单位曾将导弹院的技改规划和思路作为范本供行业参考。

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1)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而且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正是这种不厌事小而不为的扎实作风奠定了他快速成长的基础。曾经有记者问荣毅超:“你怎样认定杰出?”他说:“勤恳、努力,并且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要做到杰出,关键的一点,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永不言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创造了一流业绩,以实践他“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座右铭。

02 高质量完成“杀手锏”任务

2002年底,时年38岁的荣毅超正式就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成为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他率领导弹院把研制出高质量的空空导弹,提高我军的精确打击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上任伊始,某重点型号就遭遇两次重大失败。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某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荣毅超以“军无戏言、军令如山、军法无情”作为对全院干部职工的要求,迎难而上,科学管理,确保了该型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研靶试。随后,荣毅超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统筹规划,加大质量控制,制定详细考核节点,大力推进项目管理,圆满完成了“杀手锏”任务,为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好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力支持。

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2)

荣毅超首先把严谨作风作为提高质量、确保成功的基本要求。

在他的倡导下,导弹院围绕型号研制,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管理整顿工作,明确责任,严格要求,提出措施,在干部职工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院领导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院上下查找漏洞、制定措施、规范程序,加强技术状态控制,加强技术攻关组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推进研制科学管理,为靶试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保证顺利完成任务,荣毅超调整和充实了型号研制的行政和技术指挥线。院长亲自挂帅,建立了老中青结合,红外、雷达型号线人员互补,科研、生产、工艺、质量和物资供应“五位一体”的型号线队伍。明确了项目负责人,成立项目办公室,推行项目管理。强化了集中统一和权责结合,在资源配置、技术决策、技术攻关、技术状态控制等方面,明确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疏通指挥渠道,发挥团队合力。按照流程再造的要求,组织梳理了科研生产管理程序,各项工作并行开展,加快了工作进度;建立了内场、外场两条指挥线,一手抓产品准备,一手抓试验进展;返聘老专家、聘请国内专家成立了高级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提供技术决策参考,加速了问题的解决,型号研制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荣毅超把质量作为影响重点型号研制的关键因素。针对型号研制及问题整改,他要求加强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和进度要求;监督型号质保大纲、可靠性大纲等顶层文件的贯彻落实,强化对现场实物的质量控制;加强技术状态控制,严格各阶段的评审和试验进场前的状态评审,按照“五归零”的要求处理质量问题;推进6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此外,荣毅超还坚持精神、事业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此,他建立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型号研制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奖惩措施,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增强职工的紧迫感;设立了型号研制专项奖、工程项目专项奖,激发职工完成重点型号的热情。

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同时,荣毅超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书记一起组织带领职工建设了行业特色明显的“霹雳文化”,导弹院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也是全国示范基地。正是采取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上级领导和军方的指导下,导弹院攻克了一次又一次科研靶试的难关,取得了多型“杀手锏”型号的圆满完成。尤其是某型号任务首批批检靶试失败后,荣毅超勇于担当,不护短,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组织国内外专家集智攻关,确保了整改后的首批产品顺利通过靶试交付部队,解决了部队急需。时任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上将表扬说:你们遇到失败,不怨天尤人,不推诿扯皮,而是埋头攻关,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一定会大力支持。正是凭着这种使命感,荣毅超激情拼搏,务实攻坚,取得了“杀手锏”任务圆满完成。

03 统筹谋划,冲刺国际先进水平

导弹院承担的高新工程,中央领导十分关注,军队急需,关系国家主权完整,关系我国在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中能否取胜,都是“跨代”研制的高精尖项目,其难度、周期都是超越常规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为适应部队对高新武器装备的需求和建立军工“四个机制”,荣毅超和领导班子一起,在认真分析机遇、挑战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航空报国,强院富民”使命,提出了“成为中国精确制导武器研制生产的国家队,具备与美俄技术相抗衡的实力,能够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军民结合,快速发展,创造卓越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发展愿景;制定了“2005年完成四大高新工程,2010年完成第三次创业,2020年使我国空空导弹研制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三步走”发展规划;确立了“探索新概念,预研四代后,研制第四代,改进第三代,扩大派生型”的型号发展思路,为导弹院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他提出要强化“四个坚持”,即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不断提高导弹院竞争力,加速发展中国空空导弹事业。

荣毅超高度重视军贸出口工作。上任伊始,就与冯培德院士合作,自筹资金研制滑翔制导炸弹。经过艰苦攻关,完成设计定型,并成功出口国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兵器工业合作,将空空导弹改装为地空导弹,根据用户需求研制出口型空空导弹,均已完成定型并批量出口国外。导弹院也成为可以提供空空、空面和面空导弹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荣毅超坚持将自主研制能力作为导弹院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他高度重视预先研究和新技术、新概念探索。在他的有力组织下,导弹院承担的总装、军兵种及行业预研项目,基本完成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多项目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的立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荣毅超非常重视技术投入。多年来,引进、聘用了大批高级人才,提高了自主创新的起点。导弹院每年都在高等院校设立霹雳专项研究基金,用于应用基础研究;设立“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职工“奇思妙想”。

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3)

荣毅超始终把人才作为满足导弹院自主研制空空导弹武器系统、军品研制系列化、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多型号并举、研制带交付需要的根本力量。他立足事业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职工与事业共同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制定了“推进一个战略,抓好三个结合,创造三个环境,坚持三个留人,建设三支队伍,实现三大目标”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

他把“事业凝聚,型号培养,政策鼓舞,典型激励,环境陶冶”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和型号研制,与人才培养“双方案评审,双计划实施,双目标考核,双成果评定”的“四双”措施落实在具体工作之中,加强职工思想教育,不断完善岗位体系,大力推进“长”“家”分离,在技术人员中实行了“首席专家”评聘制,鼓励职工岗位流动,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型号人才队伍。近几年,导弹院有多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一人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才工作多次受到了上级表彰。

04 使命在肩,打牢航空技术基础

2008年,伴随着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的合并,荣毅超被调任筹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后担任分党组书记,董事长兼法人代表。他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制定了“创新驱动、整合做实、转企上市、支撑引领”的发展战略。

荣毅超认为,基础院第一位的使命是科技创新,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标美国GE研发中心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明确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开放协同的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思路。以未来市场需求和中航工业的技术瓶颈为导向,确立科技创新的方向,实现从部分支撑向全面支撑、全面引领型号的转变,打造中航工业的“GE研发中心”。出台了加快基础技术创新的决定,设立了基础技术创新基金,调动国内外智力资源,为航空基础技术事业服务。设立了专职预研队伍,加大预研投入。强化了基础技术研制团队建设,有力支撑了重点型号研制。积极开展与空客、罗罗和弗劳恩霍夫的合作,聚焦基础技术前沿领域,为支撑向引领中航工业技术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了缩短与空客、波音的差距,提升我国碳纤维在航空工业的应用水平,他积极推动复合材料专业化整合,得到了国防科工局的核准和技改投入,国资委资本金投入和财政部的批准。尽管推进过程困难重重,但是为了国家利益无怨无悔,经过艰苦努力,复材整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80载工大荣光霹雳少帅)(4)

为了尽快建立集团母子公司架构,做实子公司,率先通过了保密、质量、科研生产许可和军品承制资格认证,成为中航工业新组建板块第一家取得四证的单位,并且总部开拓市场,签订合同交付军品,实现扭亏为盈,实现了机关向实体法人的转变。同时,积极开展资本运作,重组南通科技,搭建了基础院的上市融资和产业化平台,构建了科研产业转化,产业和金融结合的平台,为基础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挫折面前,压在荣毅超肩上的是责任;在胜利面前,挂在荣毅超心中的是使命。正如他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所说的那样,“我和我的战友们,将时刻牢记航空报国的使命。用我们的智慧和心血打造我国万里空防的钢铁长城,让我们的祖国永葆和平,让我们的人民远离战争!”

版权所有

来源 | 《西工大故事2》

整理 | 王凡华 视觉 | 任志朋

责编 | 郑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