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白话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锜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蘋(苹,萍),文字已经一头雾水——别称田字萍、田字草、夜合草(广东)、大浮萍、四叶菜(江苏)

原以为不就是”浮萍“吗,一查吓一跳,没想到还这么多种”萍“。

古籍中令人不饥的植物(藏在诗经里的植物)(1)

裴溥言编著的《诗经》里注,是一种大水萍,其叶大如指头,面青背紫,四叶相合,中裂成一个”十“字,夏秋开小白花,故称白萍。

古籍中令人不饥的植物(藏在诗经里的植物)(2)

百科里查蘋——蘋(读音为pín)是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 说文解字注》指出“蘋”就是大萍。《 左传 》中有“蘋蘩薀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说法。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蘋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芣菜”指的就是“水鳖 ”这种植物,它的叶片漂浮於水面,近于圆心脏形,中间具有一个蜂窝状的储气组织,就是陈藏器所说的“叶下有一点如水沫”。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称为“白蘋”。幼叶柄可以做为蔬菜食用,所以古代被用来做羹汤祭祀祖先,是可以相信的,陆玑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中也说:“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宋朝郑樵《通志》也说:“蘋,水菜也,叶似车前,诗所谓于以采蘋是也。”耿煊在他的《 诗经中的经济植物 》(1996)中也指出:“于以采蘋”的“蘋”,无法确定是否为田字草,因为它的叶片过薄,似乎不太适合食用。

藻——

如果说蘋是多得把我吓呆了,藻却是多得把我吓坏了。

我国学者一般将藻类分为11门:蓝藻、红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褐藻、裸藻、绿藻、轮藻。

按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绿藻(如海莴苣和水绵)只有绿色色素━━叶绿素;褐藻(如墨角藻属植物)只有褐色和黄色色素;红藻则含有红色和蓝色色素。藻类用色素来获得能源,它们的生长也需要水和光。褐藻只能生长在海水中,绿藻和红藻也可以生长在淡水中。有些藻类设法离开了水,如绿球藻属生活在树皮或潮湿的旧墙上。

古籍中令人不饥的植物(藏在诗经里的植物)(3)

正当我不知这个“藻”为何物时,看到一份资料说:

《诗经》里的藻今名“杉叶藻”,捞取叶和嫩根,淘洗干净,煮熟去腥后可煮菜做羹,据说很美味。除食用之外,藻在古代还象征柔顺和廉洁,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代女子祭祀时会献供藻为祭品,三品官乃至天子的朝服上也都绣有藻饰了。另外,藻作为水草,还有保护宅邸不遭火灾的象征意义,所以数千年来,上自皇宫、庙宇,下自民宅,都会在屋梁上雕绘藻纹。

古籍中令人不饥的植物(藏在诗经里的植物)(4)

所有资料通过书籍网络获得,仅供认识《诗经》植物的参考用,千万别当编方,药方!

感谢关注,转发,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