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家”是句苏州俗语,在字面上可这样解释:一是为准备建立家庭或造房子而筹钱;二是泛指一种节俭的行为,例如:李阿姨平常日脚蛮省格,热天头空调也不舍得用,用剩下来的汰碗水再冲马桶,真个“做人家”煞哉。苏州俗语一向是蛮形象的,形容那十分吝啬又拖泥带水之人,就说其是“勒杀吊死”;形容喜欢损人又占人便宜之人为“尖钻戳客”;形容小气鬼为“缩胚”等。

苏州人“做人家”一向是有历史渊源的。出生苏州贫农家庭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就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入朝为官依然如此。范仲淹的儿子准备举行婚礼,想以罗绮做幔帐,再买两件好些的衣服,谁知这事说给范仲淹听,范仲淹竟然说其是奢侈浪费,坏了家风。在范仲淹的坚持下,儿子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购置贵重的物品,也没举行奢侈的婚礼,使范家节俭自守的家风得以维持。

苏州人的个性(做人家的苏州人)(1)

师俭堂今影

从苏州震泽的师俭堂,知道了古代世家大族如何“做人家”。当初拥有“师俭堂”匾的人家姓萧,是汉初名相萧何的后代。他们沿袭了萧姓祖先的传统:“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崇尚节俭,取堂名为“师俭堂”,就是学习祖先萧何的俭朴作风之意。

所以,苏州人一直是以“做人家”著称的。节俭必然勤劳,也意味着务实。苏州人能在稳健、谨慎、精打细算中,做出一户户精致的人家来。遥想古时,当“做人家”的主人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他是不满足感官上的欲望和精神上刺激的,而是需要一个舒适安逸、简约淡雅的居所,于是像苏州私家园林这样的“人家”就一家一家“做”出来了。

在现代创建节约型的社会中,苏州人继续把节俭习俗发挥到了极致。

大概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沪产廉价牙膏,叫“庆丰牙膏”,非常受苏州百姓的欢迎。尽管庆丰在口感上略逊于其他上海牙膏,但因其价格比其它牙膏要便宜几分甚至一两角钱(庆丰售价两角七分),所以显得十分抢手紧俏。

旧时苏州的男女相亲,双方如果有了那意思,主动一点的就会对另一方说:“伲(咱们)一道过日脚吧?”那意思就是结婚吧。男的往往还会拍着胸脯承诺:“好好叫搭(和)我一道过日脚,我会待倷(你)好格!”男女双方成家后在一起生活,苏州人称作“过日脚”,这是一层意思。

要过好日脚,就要当好家。苏州女人比较会当家,所以苏州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家主婆”,意思是家里主管过日脚的老婆。小桥细流水,平平淡淡,苏州人家过日脚就像门口流淌的千年小河。在苏州人心目中,平平安安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恩恩爱爱快快乐乐是过日脚,勒紧裤带磕磕碰碰也是过日脚。老苏州人经常会讲:“扳扳指头勒过日脚啊”,意思就是要勤俭节约地过日子,这是“过日脚”的另一层意思。

日脚日脚、日子的脚。有了脚,日子便会走路,生活就跟着日子的脚一日日走过去。从夏天走到秋天,又从冬天走到春天,我们跟着日脚,生命不停一路向前。走得快了,赶上日子就是“日脚过得不错”;走得慢,落伍了,就“日脚难过”了。

这日脚有人过得顺利,有人却被难倒。日脚往往和不会打算的人开玩笑,所以会有“吃勿穷、着(穿)勿穷,算计勿着一世穷”这句话。因为是要盘算着生活,所以苏州人会学会“爬”房子,会在市场里讨价还价杀半价,会研究节电省水小窍门,会发明韭菜炒螺丝,会愿意挤公交、骑脚踏车……

苏州人的个性(做人家的苏州人)(2)

以前苏州人常用的钢精锅(铝锅),轻巧方便,导热性又好,且不易碎裂,但铝锅耐热耐腐性较差,锅底更是容易烧焦烧穿。会过日脚的苏州人,不管经济条件好坏,锅底坏了都不舍得扔,让白铁匠换个锅底继续使用。那时到别人家屋里去看看,几乎都有换过底的铝锅斜挂在墙壁上,且不止一两只。

“做人家”这种传统美德,这种勤俭持家的优良民风,由老一辈传给了上一辈,由上一辈传给这一代,再由这一代想方设法要传给下一代。苏州人就是这样,沿着日子的脚印,一步步脚踏实地走着,将“日脚”过成了一首悠然深长的吴歌。

来源:“姑苏原味”微信公众号

作者单位:姑苏区委宣传部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