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简称“晋”,是因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主要地区。山西,别称“三晋”,不了解历史的人们,会以为是指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这就有点望文生义了。“三晋”的由来,其实指的是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这点已是毋庸置疑了。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是中国春秋时期最为显著的政治特点,由此形成了五霸迭兴、主宰春秋历史的局面。在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对诸侯列国乃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影响最深的要数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她不仅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

西周初年,周王室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宗法分封,周成王封他的同母弟“虞”于古唐国。“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从此称晋国。晋国自西周初年立国至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历时600余年,由一个“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半世纪的霸主之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晋文化。

自古至今,与晋祠有关的历史谜题已成为人们争论的又一焦点,如唐叔虞的始封地在哪里?“剪桐封弟”是否可信?“虞”到底是谁,是周成王的胞弟吗?燮父为何将“唐”改成“晋”?周公是否有篡位或把持朝政?李渊晋阳起兵的真相是怎样的?圣母殿内供奉的究竟是谁?等等,就让星说旅游带您走进历史的真相,拨开历史迷雾,探寻这些历史谜题吧。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同时也把唐国改称晋国,此后,晋这一国号一直沿用了六百余年。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唐为晋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桩疑案。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晋水说。《汉书·地理志》:“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因晋水改为晋侯。班固所说的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一带,因此他亦认为叔虞所封的古唐国就在晋阳。但当时晋国的势力并没有发展到这一带,到了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十七年),中行穆子(荀吴)败北戎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大卤),晋国的势力才达到这一带。

二是善射箭说。《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晋篇》认为,晋的古字形似一件器物中放置了两支箭,它应是箭字的古文。甲骨文中的晋字,上部像两支倒立的箭(“矢”),下部是像“日”字的靶心,这就是两支箭射中靶心,射箭者连续射中目标,就有进一步、跟进、递进的意思,因而引申为前进、向上,故有“晋见”、“晋级”等的说法。因古唐国与戎狄民族为邻,其先民善于制箭、射箭,《国语·晋语八》载叔虞能“射兕于徒林”。鉴于此,燮父可能是为了显示其先民勇武善射之故而改国名。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3)

三是献嘉禾说。晋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字,是器物中盛放某物的象形。从训诂上讲,《说文解字》《广雅·释诂》都认为晋与搢、荐二字通假,“搢,插也”,“荐,进也”,含有由下而上的意思。因此,晋字在造字之初是取器中盛物,献于神明之义。联系到《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以贺。燮父可能是处于纪念和炫耀其父叔虞向天子进献“嘉禾”的荣宠而国号为晋。

除此之外,还有晋地说。依据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上的半句铭文:“王令唐伯侯于晋”,是以地名作国名。晋卦说,叔虞刚开始延续了封地为“唐”的国号,后来第二代国君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取周易八卦中晋卦中的上升之意,将国号由“唐”改为“晋”。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4)

唐改国号是晋国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中必然包含着一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种史传失载的问题,不宜一论而定,然悬而不决终是憾事,评论区的您认为哪种说法更令人信服呢?

西周初期,分封诸侯,拱卫王室。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周王室对诸侯国有绝对的控制力和裁量权。诸侯国的重大事项和变革,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上报中央,经周天子核准并以文诰的形式批复,公告天下,方可执行。更改国号是国之大事,当然要有充足的理由,方可报经周天子批准施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是把对祖先的纪念和继承提高到极高地位的,甚至超过了事关兴亡的军事。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号一经确定,基本都是世代延续不再变更,这既是国体稳定的需要,也是对创立国家的先祖的尊崇和继承。因此,燮父更改国号并得到周王室的批准,必有重大的政治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晋水说”和“晋地说”便有些太牵强。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5)

春秋时期,国名一旦确定,便不再轻易变更。有些诸侯强国兼并弱小、开疆扩土,疆域不断扩大,首都几经搬迁,但因此更改国号的基本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号的变更是一个非常严肃和重大的政治问题。绝不是一时兴起就可随意为之的。

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周礼最注重的就是法统治理,所谓“尊卑有序,名正言顺。”没有重大的政治原因,更改国号这种事,诸侯不会起意,上面也不会批准。

比较而言,“嘉禾说”的史料更充实,也更合乎情理一些。

成王初年,周公东出平叛,三年不克,情势艰难。叔虞却把唐这个诸侯国治理得很好,国泰民安。《史记》记载,某年唐叔虞治下收获了一穗二茎共生的粟禾,叔虞把这一天降福瑞之事上报给了成王,成王非常高兴,又让叔虞转赠给他们在外平定叛乱的叔叔周公旦,还特意写了篇文章文章《馈禾》,周公旦又回复了篇《嘉禾》以表达对成王的感谢和对祥瑞的赞美。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6)

这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对唐国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耀。西周初期,物产匮乏,人们将谷物视之为神,素有将谷物和食品作贡品的传统,如“社稷”二字,“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起来便是江山,足可见土地和谷物在周人心中的分量。“周公既受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于是军心大振,叛遂平。可见,叔虞献“嘉禾”对安定周王朝的江山社稷,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价值,意义非凡,受到周天子和周公的隆重嘉许。

这在后继之君燮父看来,是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值得特别纪念。在周王室看来,也足以成为诸侯的楷模,作为典型,加以宣传。上下同欲,改“唐”为“晋”便顺理成章了。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7)

晋国在历史上存在了600多年,陆续吞并了霍国(今霍州)、魏国(今芮城)、耿国(今河津)、虞国(今平陆)、虢国(今平陆、三门峡),占据着今山西中南大部地区。

后来通过不断地扩张,除了今天的山西,晋国地域还扩展到今河南、河北大半和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春秋时期始终是中原大国;战国时代,源自晋国的韩赵魏占据了战国七雄中的三个席位。

就像齐鲁代指山东、燕赵代指河北一样,三晋成为山西的别称。

晋祠旅游讲解文字(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8)

好了,到这里不知道您是否认可我的观点呢?如果您到晋祠游览时有人告诉您“晋”是由“晋水”而来,您又有怎样的想法呢?评论区告诉我吧!关注我下期让我们去探索“晋国早期的都城叔虞封唐,唐在何处,晋国早期的都城在哪里?”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