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雅湖生态新城交通(促进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1)

图为松雅湖。 梁超 摄

◎星沙时报记者 宋彬彬

近年来,长沙县委提出了“1345”发展思路和“南征北战、东拓西融”区域发展战略,县域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去年,长沙县启动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将其作为 “北战”的主战场,并提出“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让广大群众翘首以盼。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代表们普遍认为,受体制机制、规划指标、要素保障、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松雅湖生态新城的建设速度和发展步伐受到一定制约。

对此,代表们共同提出此议案,建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和促进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确保县委提出的“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目标如期实现。

背景 多次提及布局,承载重要使命

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按照“北产南住”布局,围绕松雅湖打造高品质商务区、科创基地,布局标志性建筑、引领性产业,加快建设松雅湖生态新城;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县委提出“南征北战、东拓西融”区域发展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围绕“三年成形,五年成城”总目标,全力打造集“科教创新、高端商务、健康医养、生态宜居”于一体的松雅湖生态新城。

作为长沙县“北战”的主战场,松雅湖生态新城承载着拓展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争创新优势的重大使命,既是抢抓“强省会”战略、推动打造“三高四新”引领区和融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阵地,也是补齐产业短板、推动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是对人民群众关于守护好一湖碧水、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期盼的有效回应,也是带动县域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平台。

总体建议 统筹全县力量,加大支持力度

代表们共同建议统筹全县各相关部门和镇街的力量,加大对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围绕打造“融城发展新示范、产业科创新平台、品质城市新标杆”,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发展要素,扫清困顿阻碍,确保实现“三年成形,五年成城”发展目标。

具体建议一

完善提升规划体系,确保规划刚性执行

建议坚持规划引领,将松雅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20-2035)成果融入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纲领性文件保障松雅湖生态新城55.6平方公里城镇开发区域和17.09平方公里弹性发展空间。

加快构建产业、生态、环保、交通等专项规划体系,在一年内完成规划体系框架搭建,两年内形成完备的规划制度体系。

代表们认为,重要规划和城市设计应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督,确保规划刚性执行。

具体建议二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善配套设施

建议加快松雅湖生态新城区域内骨干路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年内安沙片区、松雅湖环湖片区、茶塘南片区、湘龙西片区主要骨干路网应基本成形;五年内实现茶塘北片区主要道路连通,水、电、气、污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重点建设东升路(明月路至万花园路)、安沙大道二期(金安大道至北三环)、东六线北延、金安大道东延至东八线和西延至开福区、捞刀河北路、万花园路等“三纵三横”骨干路网,及松雅湖环湖片区路网、星沙大道与滨湖路立交,拉通县域城乡的交通连接,推动城市建设向北辐射。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先配套优质学校、医院、商贸综合体,布局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促进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提质和捞刀河风光带建设。

具体建议三

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建议全力打造“一核两带三轴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数字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总部服务业、大健康等三大产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培育中取得重要突破,争取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

支持知名院校落户,高标准规划建设松雅新城科技生态园、智算中心、海创中心等科创平台载体。

代表们希望,到2026年,实现国家级科创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大科学装置“零突破”,富有星沙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和新兴产业育成体系初步形成。

具体建议四

全力强化要素保障,实现新城持续发展

建议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属地镇街的权责关系,以清晰的职能职责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推动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高速推进。

持续攻坚克难,彻底解决松雅湖历史遗留问题,为松雅湖生态新城扫清发展障碍。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城镇开发区域内基本农田调减和建设用地布局,并根据建设时序,保障拆迁腾地和用地报批;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在新型产业用地方面先行先试;根据松雅湖生态新城发展实际,量身定制产业政策、招商政策、人才政策,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重大政策及科创资源支持,引进科创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海内外一流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

支持松雅新城建设投资集团公司走向市场并做大做强,在用地保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人才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和创新,支持和促进松雅新城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