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17:0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婺城报道组 陈晓倩

看浙里重要窗口的青年排头兵(婺城好夫妻甘做山区孩子的)(1)

距离金华市区50多公里的婺城区箬阳乡箬阳村,淹没在大山深处。2名老师,11名学前幼儿,构成了这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箬阳乡中心幼儿园。

自17岁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汪方明和童月清夫妇俩就坚守在大山深处,居陋室,同甘苦,育桃李,把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送出大山,甘做山里孩子的“灯塔”,照亮通往希望的路。

看浙里重要窗口的青年排头兵(婺城好夫妻甘做山区孩子的)(2)

放心不下,为孩子们留守山区

2016年3月,箬阳乡中心学校被合并到位于安地的仙源湖实验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箬阳前往安地,汪方明和童月清也应当前往安地任教,然而这里的十多名孩子们却揪住了夫妻俩的心。

带着对孩子们的“放心不下”和对箬阳乡中心学校40多年的感情,汪方明和童月清决定留下来。从教学、管理,到偶尔兼顾“厨师”,年过半百的夫妻俩撑起了一整个学校。

因为教学资源有限,孩子们不论年龄都在一个班级。他们都来自箬阳乡各个自然村,最远来自6公里外的罗坪村。不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在教学日里,清晨8点多的箬阳村车站,总能见到汪方明夫妻俩的身影。

山区幼儿园,资金有限,汪方明和童月清尽可能的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走廊上挂的装饰品是我们自己做的,还有那些画都是孩子们画的。”童月清如数家珍。楼道、围墙边都是一盆盆整齐的鲜花和绿植,不算太大的幼儿园被夫妻俩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接手幼儿园时,汪方明和童月清两人都有些手足无措。没有从教幼儿的经验,最初的时候,夫妻俩每天晚上都商量着每天的教学方式方法,用休息时间去看书、上网学习经验方法。

走在校园里,也随处可见夫妻俩的细心:新办置的滑梯固定处有一颗螺丝突出,童月清用瓶盖将突出部分盖住,防止孩子们刮到;走廊上孩子们的洗手盆和毛巾整齐的摆放着,晒着太阳消毒;还有每个星期都得清洗、消毒的木马等大型玩具⋯⋯

看浙里重要窗口的青年排头兵(婺城好夫妻甘做山区孩子的)(3)

热爱教育,40余载追梦历程

汪方明今年60岁,妻子童月清今年也51岁了,夫妻俩有着相似的经历。因为热爱教育、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夫妻俩都从代课老师开始做起,再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一步步走来,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让他们都格外珍惜如今这份职业。

汪方明是箬阳乡罗坪村人,1974年,汪方明以优异的成绩从当时还有初中部的箬阳乡中心学校毕业。一年后,因为师资紧缺,他被校长请回去当代课老师,当时他才17岁。回想当时,汪方明十分感激校长的知遇之恩。

为了不辜负校长的期望,也为了渴望知识的学生们,汪方明抓住各种培训机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976年3月受学校的委派到当年的金华县工农兵五七学校师训班学习。1981年,他又报名参加了函授课程,考取中师文凭。

函授课程持续五年之久,这五年时间里,和他一起报名参加函授课程的老师们都陆陆续续放弃了,仅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他说,那个时候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微不足道,许多人劝他放弃,但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教师梦,他坚持了下来。终于,1986年,汪方明取得了中师文凭,从代课老师转为公办教师。与此同时,这一年汪方明也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妻子童月清相遇相知。

童月清1968年出生于白龙桥镇后童村,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作为长女的她读到高中就辍学去当代课老师,辗转于周村、罗坪等村小。或许是有着共同的梦想,或许是相似的“追梦历程”,汪方明和童月清格外“谈得来”。夫妻两人共同努力,互相督促,1996年两人双双拿到了大专文凭,此时,童月清也抓住机遇,从代课老师转为公办教师。

几十年时间里,夫妻俩将自己的半生扎根在大山里,用细心、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教学能力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如今,乡里三四十岁的年轻一辈几乎都是“汪老师”和“童老师”的学生。

看浙里重要窗口的青年排头兵(婺城好夫妻甘做山区孩子的)(4)

愧对女儿,只为师者责任

汪方明和童月清带出了许多学生,收获的多重荣誉,但是在他们心里,却一直有个遗憾。“这么多年,唯一觉得亏欠的就是女儿。”想起女儿,就算吃了这么多苦,童月清还是止不住流泪。

因为专注于教学,夫妻俩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们身上,疏忽了对女儿的照顾。“当时有想过陪着女儿出去,好歹能陪伴着她成长。”童月清说。但是看着课堂里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睛,夫妻俩就再也不考虑“出去”这回事了。“山里贫苦,读书可能是山里孩子们最好的出路了。”就这样,汪方明和童月清带着这样的“师者责任”,在大山里一待就是数十年。

让夫妻俩欣慰和骄傲得是,虽然女儿有过埋怨、不理解,但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儿也考取了教师,如今在白龙桥实验小学教书快10年了。

如今,箬阳乡中心学校就只剩下十几个学前儿童。“山里娃是大山里的希望,他们也许走出去,也许走回来,而总是需要一些人坚守在大山里。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都要教下去。”汪方明夫妇质朴的承诺,是对教书育人使命的坚守,是对家乡孩子的深深期望,而这些早已融入他们生命的血液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