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反映的是上古时期我们先人最初对大自然、天体及世间万物的认知。是长时间的智慧的总结。孔子在系辞第二章写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实际情形也可能是:伏羲时期我们的先人在黄河和洛水的汇集处不止一次发现了两股混浊不同的水流汇集时出现的“漩涡”,也可能又联想到了强大的旋风,夜空中旋状的星云等。“漩涡”现象极大的激发了古人的想象力。“漩涡”对于我们的先人就好像树上掉落的苹果对于牛顿一样,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我们的先人就发明了阴阳图,并且“近者取身,远者取物……”,在当时生殖崇拜的年代,用形象简单的符号画出了八卦创立了易经理论,用于占卜命运预测吉凶。《易经》用最简单的符号阐述了哲学的辩证思想,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意象思维方式,它所阐发的原则和观念,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总根源,是中国文化的密码。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在《易经》的形成过程中先人也添加了不少神话成分。

易经的五个关键(易经的逻辑)(1)

来自图库

如何学习《易经》?如果我们仅仅只学习卦象、爻辞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它的底层逻辑。虽然易经的形成源于“远者取物,近者取身”的形象思维,但实际上易经内里是抽象思维。如乾卦表示的是:“乾为天、为圜、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斑马、为木果”用一个符号表示多种事物一种相同的属性,这就是抽象。而用一种符号表示一种事物,那就是具象。抽象思维,一个符号意思的确定,它需要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个符号的意思才能确定。如口语中,一个音节在汉字中有很多意思,但是在口语中,在前后的语境下,那这个音节意思就是确定的。前后的语境就是语法的限定,就是语言的底层逻辑。也就是说汉语在口语交流中是没有同音词的纠结的。

那易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只能说我认为的一种:读懂六爻卦的排序:六级爻位的排序,从下往上数,分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以表明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体现了从低级向高级的渐次进展。各卦爻位的基本特点,大略可以概括为:“初”爻位,象征事物萌芽期,如“潜藏勿用”(乾卦初九爻辞);“二”爻位,象征事物稍有规模,如“见龙在天”(乾卦九二爻辞),“三”爻位,象征事物虽有小成,但还需加强防范意识;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卦九三爻辞)“四”爻位,象征事物规模已成,或进后退,有一定自主性;如“或跃在渊,无咎。”“五”爻位,象征事物鼎盛时期。如“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爻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开始衰退。初、三、五爻是阳爻的正为,二、四、六爻是阴爻的正位。

知道了卦爻爻位表示的事物发展的个个阶段,再了解六爻卦中从内卦到互挂、外卦的推演。对卦的各爻辞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易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它阐发的哲理博大而精深。我的理解还很肤浅,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易经的五个关键(易经的逻辑)(2)

来自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