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缩影·贵州这十年”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贵阳专场举行。发布会以“感恩奋进闯新路 知行合一强省会”为主题,从“八个更加”介绍了贵阳市、贵安新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发展和变化,以及在新征程中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

十年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增长近2倍,达到4711.04亿元,年均增长9.4%,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工业持续转型升级,一批引领性项目投产或落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工业增加值是十年前的2倍。服务业持续提质增量,目前旅游业强劲恢复,景区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在目前全国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的酷暑时节,“爽爽贵阳”成为游客心之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建成高标准农田68.34万亩,“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有力。新时代的贵阳贵安,为全省实现“黄金十年”跑出了省会速度、贡献了省会力量。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1)

坚定不移发展大数据,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名片更加亮丽。这十年,贵阳贵安成为承载全国大数据领域试验、试点、示范最多的城市;贵阳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9%;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2。今年1至6月,贵阳贵安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111.8%。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2)

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建成全国首个地方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首个市区两级政府一体化数据开放平台,政府数据开放水平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数字新基建加快突破,跻身全国八大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城市,贵阳贵安成为全球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据价值化加快实现,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设立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打造全国唯一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数博会成为国际性盛会、世界级平台。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3)

这十年,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强省会”决策按下“快进键”,正形成以阿哈湖为绿核,以老城区、观山湖区、贵安新区为三中心的“一核三中心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城市空间格局。常住人口从2012年480.31万人增长到610.23万人,年均净流入人口近13万人。

交通融合全面提质,龙洞堡国际机场跻身2000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贵广铁路、沪昆高铁、市域环城快铁等相继建成,贵阳贵安成为全国重要高铁枢纽;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成运营,贵阳贵安迈入“地铁时代”。现在,贵阳贵安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408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达2199.3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约13.2平方米,是2012年人均9.7平方米的1.36倍,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重大跨越。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4)

十年间,贵阳贵安持续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开放环境持续优化,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都拉营陆海通国际物流港开通运营,“贵港直通车”专线物流实现16小时跨境货物直通,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与中欧班列在贵阳完成国内首次测试贯通,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目前,贵阳贵安对外经贸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达192个,国际友城和友好交往城市达到21个,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3893亿元,年均增长7.62%。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5)

“大生态”是贵阳贵安的鲜明底色。十年间,贵阳贵安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交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阳答卷”。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2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下水水质整体良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绿色经济占比达47%。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00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06%,贵阳贵安“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贵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贵阳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2倍以上)(6)

黄金十年展现发展信心,更迎来市民幸福满满。这十年,贵阳贵安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清零”,4.9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新生活;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全市在城市推动“一圈两场三改”工程、农村扎实开展“五治”行动,让群众的居住环境、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持续改善。2021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7.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2倍、2.4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来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