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1)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六韬》在历代的著录中,篇目不一,版本多有变化,流传的版本,大体上有三个系统。

(一)《武经七书》系统版本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2)

《武经七书》是宋神宗时朝廷为适应武举考试的需要而编定的。依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记载:“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诏校订《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卷三百四十一记载:“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国子司业朱服言:承沼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卫公问对》、《三略》、《六韬》。”朱服、何去非等多人编定《武经七书》,一共刊刻了三年的时间,关于《武经七书》校订的总目,其中包括《六韬》六卷,据《宋史•选举志》记载:“以《六韬》非全书。”因为编写七书的目的是武举选拔,校订者何去非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篇数减少到六十篇,篇目重新调整,去除原文中的糟粕成分,成为文字简练、内容精良的今本《六韬》。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云:“今本《六韬》与《群书治要》所载异,已非汉、隋、唐志之旧,而为宋元丰问所改定本。”

此次以钦定的方式确定《武经七书》为武举考试的内容,标志着先秦兵书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从宋代至清初,武经本在兵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经七书》本《六韬》,就是今本《六韬》。从《武经七书》本始,至今有二十多种存世版本,在此只介绍主要的几种:

1、坊刊本朱服《校正武经七书》本《六韬》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3)

坊刊本《六韬》原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卷首有国子司业朱服之奏文。该版本《六韬》无注,版面较窄,每页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五字,正文大字单行,所用多俗体字、简化字、自造字,漏刻、多刻、空行处时有出现。通过有些字对宋钦宗赵恒之避,推析出此版本刻于北宋末年或南渡之初。

2、南宋孝宗时官版《武经七书》本《六韬》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4)

此书就是今天通行的《宋本武经七书》之刊本,流行甚广、影响甚大。原为清陆心原皕宋楼所藏,1906年日本岩崎弥之助将皕宋楼藏书全部购买,故此书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此本刻工甚佳。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续古逸丛书》,将东京静嘉堂宋刊《武经七书》影印出版,题为《宋本武经七书》,从此,该版本流传至今。陆心原阅读该书后,在《宋刊武经七书》跋中写道:“宋椠本。每页二十行,每行十九字,版心有字数及刊工姓名。殷、徽、贞、恒、警、敬、完、构、让、慎,皆缺避,当为宋孝宗时刊本。”从陆氏题跋中可以看出此刊本的时代,该版本版式较宽,字体清楚,无注,但也有纰漏之处。

3、《施氏七书讲义》之《六韬讲义》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5)

施子美的《施氏七书讲义》,一共四十二卷,包括《六韬》六卷,此书对原文的篇、章、句都有解释,并引用其它文献如《老子》、《管子》等进行注释,兵书之间亦相互引证。作为对《六韬》的全面解释,施氏实属首次,所以朝廷把它作为武士的教材讲义。施氏言前人所未言,填补了理论空白,完善了军事理论体系。故此书对后世兵学有很大的影响,是《六韬》研究者较宝贵的参考资料。

4、《武经七书直解》之《六韬直解》本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6)

明代刘寅注解的《六韬直解》六卷,字意简洁,前有篇目提要,然后字解与句解相结合,以史实印证,是《武经七书》本中的佳本。现存有明洪武三十一年稿本和成化二十二年保定知府赵英刊本。

(二)出土文献本《六韬》

《六韬》版本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地下出土的竹简残片,目前有四个版本最为重要:

1、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六韬》

六韬是不是兵书 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7)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中有《六韬》残简,简本中七篇与传本《六韬》相应,其余七篇分别为《吕氏春秋》、《汉书》、《群书治要》、《北唐书抄》、《太平御览》所引录《六韬》佚文及佚篇,此次出土的竹简为研究《六韬》的篇章结构、流传情况、成书年代提供了新的资料。《六韬》疑为伪书之风延续了几百年,考古资料的出现否定了以前不正确的说法。专家推断此墓葬的时间应该为汉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竹简的书写年代应早于墓葬时间,因为竹简并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讳,例如:竹简中出现邦、恒、启、彻等皇帝的名讳。地下出土文献有力地证明了此书在西汉以前就广为流传,其成书年代必在先秦战国之时。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对外公布了《六韬》竹简的照片、摹本和释文。计有竹简146枚,2100多字,四个篇题。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六韬》的问世,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河北定县出土的《太公》竹简本

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太公》竹书,《太公》书的出土对研究《六韬》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出土的《太公》竹简,共发现《治国之道第六>、《以礼仪为国第十》、《国有八禁第卅》等十三个篇题。还有一部分写有“武王问”或“太公曰”等字样,但内容不详,有的句子为唐以前文献所引用,有的称引自《六搜》,有的称引自《金匮》。从出土的竹简来看,《太公》的篇目应当不少,佚亡的也很多,竹简上有的只有题目,未见内容,由此看来,竹简本比今本内容要丰富得多。其汉墓竹简大约在公元前55年,这为《六韬》在汉以前就流传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本释文正式刊布于2001年第4期《文物》。该残简144枚,1400多字,13个篇题。文字虽然不多,但对研究《六韬》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唐写本《六韬》

即敦煌写卷中的唐人手抄本《六韬》残卷,共存二百零一行,其中一行存半个字。二十个篇目。原件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该版本是最早的纸写本《六韬》,极为珍贵。

(三)《六韬》辑佚

由于《六韬》在流传中增删严重,今本《六韬》已非本来面目,要想了解原貌,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的历史,《六韬》佚文的辑录最为重要。清代学者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他们从各种古籍中找出今本《六韬》散佚的内容,将其汇集起来,这些辑本对研究《六韬》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较有代表性的有孙星衍所辑录的《六韬》佚文一卷,他在序言中说:“今《意林》、《通典》、《文选注》、《太平御览》诸书所引《六韬》不在本书者甚多,如武王伐纣为父报仇及太公射丁侯之属,宋之迂儒疑其文义不纯,加之删削或即元丰刊七书时为故,唐人及宋初人尚引全书也。”说明了孙氏从大量的类书中辑佚《六韬》的情况。晚清谭献《复堂日记》亦云;“《六搜》虽不出太公,要为古籍。精密深至,古制古言,可窥寻也。兵家传授,或有损益,故孙氏辑刻佚文,见于唐宋类书,繁简不同,而益可征言。”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损益情况时而有之,要想窥寻源头,辑录佚文是极为重要的。

汪宗沂所辑《太公兵法佚文》(清光绪五年即1879年辑)一卷,共七篇,有清光绪中桐庐氏刊本及上海文瑞楼1913年石印本。汪氏从大量文献中辑录出《太公兵法》佚文,因《太公兵法》与《六韬》都属于太公系统,在辑录与研究中应该充分注意。汪氏云:“兹之所辑,先区条例,日《说苑》引《太公兵法》,日《大戴礼》引《周书》,日《皇览》、《意林》引《金匮》、《阴谋》,日《左》、《国》、《史》、《汉》、<通典》、《御览》引《周书》、《周书•武称》,日周、汉、隋、唐人引《兵书》、《军志》、《兵法》,日唐人书引《六瞍》,日今本《六搜》之近古者,日《黄石公记》佚文,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合之为《太公兵法》。”汪氏将所有引用史书及类书的篇目逐一列出,较为全面。另外,辑录《六韬》佚文较著名的还有洪颐煊的《太公金匮》,严可均辑录的《(六韬)佚文》,收录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王仁俊、孙同元、黄爽辑《六韬》佚文各一卷。这些佚文对考察《六韬》的原貌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总之,从《六韬》著录情况看,传世《六韬》在汉代以后有多种版本,使人难以看清其原貌。直至宋编写《武经七书》后,《六韬》才形成一个固定的版本即今本。但历史上的全本并没有流传下来,散见于各类典籍中的段落也较多。流传情况的复杂,给研究《六韬》者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今人研究《六韬》不可局限于今本,应从著录中追踪其蛛丝马迹,还要注意《六韬》各种引文与佚文系统,这样才能较为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六韬》。学术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力求了解其原貌,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的历史。(解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