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王访贤 实习生 朱天然 文图

农历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民间有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剃毛头”。

很多人选择在这天理发讨个吉利,所以理发店里人会比较多,在郑州老城不远,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理发店也不例外。

在广州开一家小型理发店 谢绝手机支付客人跨城寻来(1)

这家60多年历史的理发店,很有小时候的感觉

位于郑州南大街西大街交叉口的红光理发店始于1956年,是50~70年代郑州的一家国营理发店,隶属管城区一家服务公司。自2003年服务公司改制后,郑州市已经没有国营性质的理发店了,红光理发店现在属于管城区集体企业。

几十年来,店里依旧保持着过去的老传统,理发师上班身穿白大褂围着客人忙碌着,每天反复地温习着梳、编、剃、刮、掏、剪、染、补、接、舒的老手艺。

尽管很多理发工具因年代久远、功能落后被淘汰,但理发店里仍旧保存着老式的吹风机和剃头推子。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见证了红光的成长,它们透露出“饱经沧桑”的味道。

“我们这的设备的确比较陈旧,但技术上我们是呱呱叫的,刮脸可是最考验技术的活儿了。”说话间,孙师父把剃刀移到了客人的颈部,娴熟地拿捏着剃刀,在顾客脖子上自如挥动,看得人心怦怦直跳。

第一次来这里理发的马先生说:“很有小时候那种熟悉的感觉,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推销,勾起了小时候父母带我去邻居家理发的回忆。”

在广州开一家小型理发店 谢绝手机支付客人跨城寻来(2)

顾客跨城跑来理发,冲师傅手艺来的

店里共有8位女理发师傅,年龄最小的是今年43岁的刘师傅,从1994年至今她一直在这里上班。刘师傅表示自己一直都比较喜欢在这里工作,从没有想换工作的想法。

“每一个顾客进来,我们把顾客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让顾客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对我们表示感谢,我们心里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刘师傅欣慰地说。

孙师父是店里资历比较深的理发师,从1980年上班就一直在这。“来我们这理发的基本都是常客,老客户带着新客户,客源很稳定。有些人一家三四代都在这里理发,一家老小都是这里的忠实粉丝,还有一些顾客,专程从中牟、开封、新密、新郑等地开车来这里理发。”孙师父言语中透着自信。

家住西郊的刘先生,专程从西郊赶到这里理发。刘先生说:“来这理一次发,可能路费比理发的费用还高,我就是冲着这儿的服务来的。有时候出差的时候头发长了,特意留着回来剪,要是哪次孙师父不在,我就下次再来,别人的手艺我信不过。”

在广州开一家小型理发店 谢绝手机支付客人跨城寻来(3)

谢绝网络支付,都是为了方便顾客

店里贴着“谢绝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标识,特显眼,师傅们介绍说,这最主要是为了迎合顾客的消费习惯。

原来,来这家店的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一般都用的是老人机,有的不会用那些软件,如果用微信、支付宝结账,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方便,这样也是为了照顾大多数顾客的消费习惯。

“自打住在红光理发店附近20多年,别的理发店我都没去过。”今年69岁的崔爷爷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他说到,最初在红光理发店连刮脸加理发,费用从最初的2毛多,5毛多,6毛多涨到现在的22块。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店里干净卫生,价格公道,服务意识好,顾客自然不少。

如今,理发店遍地开花,但还有顾客不惜跨越一座城走进这些老店,这是60年岁月的沉淀,是对手艺的认可,更是一代人珍贵的回忆。

(编辑 戴晨曦 首席编辑 徐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