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的吃,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坡肉了。

相传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朝廷正式文书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相当于现在黄冈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但是,各位看官您一定要整明白,这个副部长仅仅是空衔,因为在宋朝,这样被贬的人,一是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利,二是不发薪水,三是不安排住房,就连奔赴黄冈去的路费朝廷都不管,得自费,苏东坡没钱啊,还是跟他弟弟借了七千钱,才能顺利到达黄冈,其实说白了就是去劳动改造,监视居住。

为了活下去,苏东坡在黄冈城东门外一块坡地上开荒种地,城东坡地,东坡之名就打这里来的,他自称“东坡居士”,后来大家都叫他苏东坡了,苏轼这个本名,倒没啥人叫了。

东坡肉据说是苏东坡与朋友下围棋,忘了还炖着猪肉,应该是加了满满一锅水,不然早就糊了,结果发现这肉超级好吃,东坡肉就这么误打误撞发明了,苏东坡高高兴兴写了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1)

在当时宋朝,最好的是羊肉,猪肉,是普通老百姓吃的。苏东坡在被贬海南时,甚是怀念羊肉,曾写过一句诗说:“十年京国厌肥羜(zhu)”,肥羜一词,指的是肥嫩的羊羔,出自于《诗·小雅·伐木》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他意思是说当时吃羊肉都吃腻了,而现在三月不知肉味,很是怀念那时候。(老尼克我曾见网上有人引用这句诗,说苏东坡是为了晒朋友圈炫耀,真的是大错特错。)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说了这么几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啥意思呢?是说您如果把苏东坡的文章整明白白的,当官吃羊肉您随意;整不明白,那您只配去喝菜汤。

皇宫里更不用说了,《后山谈丛》:“御厨不登彘(猪)肉。”而是“御厨止用羊肉”。《宋会要辑稿》里说,宋神宗的时候,一年御厨支出为“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

老百姓甚至于低级官吏,也是吃不起羊肉的,苏州一位低级别的政府公务员,估计也就是一般的办事员,没挂上任何“长”吧,写诗发牢骚:平江(今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史书中还记载了这么个事:“祥符中,有人为诗题所在驿舍间曰:“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朝廷闻之曰:“如此何以责廉隅?”遂增今俸。” 

啥意思呢?说北宋真宗祥符年间,有人在驿馆墙上写了首诗,当时驿馆、酒楼等场所,都有让人随便写诗的墙壁,有点像我们现在的BBS,比如天涯论坛之类的吧,三班奉职是武官最低等级的官,武官等级分为: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最高是节度使。他说他一个月薪水七百钱,只够买半斤羊肉,后来朝廷知道这事了,给他们涨了工资。

狗肉在中国一直是种神奇的存在,狗肉不上桌,但喜欢吃狗肉的大有人在,据说宋徽宗属狗,就下令禁止杀狗,不准吃狗肉。搞得卖狗肉的出摊的时候,纷纷摊位上悬挂羊头来躲避官府的检查。就此有了我们现在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这句成语。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2)

老百姓,一般还是吃猪肉的多,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杭州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如冬年两节,各铺日卖数十边。至饭前,所挂之肉骨已尽矣”,“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说跑题了,老尼克我这人就这毛病,说顺嘴了就爱胡扯,咱接着说大吃货苏东坡。

猪肉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存在感?苏东坡在那首《猪肉颂》 里说的很明白:“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富贵者人家吃羊肉,不稀罕吃猪肉,老百姓吃,却不懂得烹饪猪肉的方法。

所以苏东坡再接再厉,在发明了东坡肉之后,接着发明了东坡肘子。其实严格意义说,这东坡肘子的发明权,应该算是他老婆的。

苏东坡这哥们,其实是有点鸡贼的,他在《猪肉颂》 里说“洗净铛,少着水”。可看官您想想,他和朋友下围棋,下一盘围棋要多久?再快一两个小时要有吧?他忘了还炖着猪肉呢,等想起来那猪肉居然没炖干,还倍儿好吃,您想想,水少了成吗?

可他却跟别人说,要少放点水,您说这人坏不坏?结果他老婆信了,有一回炖猪肘子,听他话,少放水,结果不出意外地把水熬干了,肘子有点糊,他老婆没辙,就想着加些佐料遮盖下糊味,拿出了祖传秘方,里面有几十种名贵中草药和名贵香料,然后伟大的东坡肘子诞生了。

说他鸡贼,还有证据。苏东坡后来被贬到海南,发现了生蠔,艾玛我个去!太好吃了!“食蠔而美”,他赶紧写信给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3)

啥意思呢?他和他儿子说,你千万不要跟朝廷里那帮人说生蠔好吃,我怕他们知道了,都跑海南来吃,那我就没得吃了。。。。。。

在海南他不仅吃生蠔,还吃刚生下来的小老鼠,蛤蟆,甚至是蝙蝠。。。他曾经在海南给他弟弟苏辙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蜜唧”就是刚生下来的小老鼠,沾着蜂蜜吃,到嘴里一咬,小老鼠会唧唧叫唤,所以叫“蜜唧”,“虾蟆”读作ha ma,就是咱们说的蛤蟆。

还有和蚯蚓长得差不多的沙虫,又称”海肠子”,动物学名为“方格星虫”,外观长两寸左右,据说苏东坡吃了后称赞“此味只能天上有”。时至今日,光村沙虫早已成为海南的知名美食。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4)

当然在海南他也吃一些比较正常的东西,比如“东坡粽”。“东坡粽”其实就是儋州粽,这粽子与内陆粽子有很大不同,其一粽叶为箬ruo叶,有一尺多长。其二粽子大,以北方龙舟粽为例,儋州粽子足有其四倍大小。大而能容,儋州粽子内容丰美,常由五花肉、鸡肉、咸鸭蛋、豆类、鱿鱼丝等构成。在配料时,一般要用酒、蒜茸、五香粉、味精、酱油等混合腌制调料,色香味俱佳。如今儋州粽子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苏东坡爱吃鱼。他曾说:“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可见他对鱼的喜爱。在黄州时,他曾写过《煮鱼法》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后来还得意地说:“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意穷约中易为口腹耳。今出守钱塘,厌水陆之晶,今日偶与仲天贶、王元直、秦少章会食,复作此味,客皆云:此羹超然有高韵,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鱼”。

地上跑的有了,水里游的有了,下来该天上飞的了。“东坡春鸠脍”。简单说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肉。

被贬惠州时,想吃羊肉,买不起,据说他实在馋的受不了了,跑去找卖羊肉的,说,你卖剩下的羊骨头卖给我点吧。回家拿锅炖了吃,美其名曰“羊蝎子”,下次您再去吃“羊蝎子”,把苏东坡的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不敢保您逼格爆棚,至少能增加些妹子们崇拜的目光。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5)

说了这么多荤的,再说个素的,“东坡豆腐”。相传在黄州时,和当地一和尚成了朋友,出家人不沾荤腥,他就做了豆腐请人家吃,还有一说是和人家下棋,谁输谁做饭,他输了,给和尚朋友做了豆腐,就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豆腐”。

还有“东坡饼”。一说是他在黄州时,经常去寺庙里,和尚用油酥饼款待他,他觉得好吃,回家后经过改良,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条,然后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风味不同凡响,现在已经是湖北当地的一道名小吃了。

还有一说是他在海南,有一老妇人做饼为生,苏东坡去吃过,觉得很好吃,特意为这饼写了首诗,老妇人也很机灵,就把她家的饼改名为东坡饼,您想苏东坡大吃货都说好吃了,一时间东坡饼名声大振。

吃完饭是不是得来口汤喝?“东坡羹”来了。苏东坡对自己的这个羹很是得意,曾作《东坡羹颂》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

作为一个超级大吃货,餐后水果是少不了的,直接上水果拼盘。“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里的卢橘是指的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苏东坡认错水果的这一个小小的失误,后果是让英国人跑偏了。据说英国人1787年开始从广东引进枇杷,这种水果到了英国后就直接按粤语发音译为“Loquat(Loquat本来的意思是指芦橘(芦柑橘),但因为发音和枇杷的广东话发音相似,所以就按音译,久而久之Loquat在英语里的意思也就变成了枇杷)”。

还有很多更主观想当然的英国人,因为枇杷的颜色和橙子颜色一样,就给枇杷起了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Rush Orange(速橙)。

苏东坡吃货进化史(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6)

在惠州,他不仅赞美了枇杷、杨梅和荔枝,还有柑橘。《食柑》 :

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

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坐客殷勤为收子,千奴一掬奈吾贫。

诗中将柑橘的美味和芬芳描写的及其诱人,但最关键的还是最后一句“千奴一掬奈吾贫”,虽然很好吃,可我贫穷吃不起啊。。。。。

还有龙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开头几句是:“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最后一句是:“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他在诗中将龙眼和荔枝相提并论,最后说幸好长龙眼这地方偏僻,避免了和荔枝一样被贵妃污了名声。

据有人统计,打着苏东坡旗号的各种菜品,有66种。当然其中不乏蹭热度者,就比如后世那位乾隆爷吧,经常去江南玩,结果是全国各地很多小吃写品牌故事时都说当年乾隆偶然吃了,赞不绝口怎么怎么样了,然后名声大振,给自己的产品加上些传说故事,本属正常,各位看官您看了一笑了之,当真您可就输了。

还真有当真的,早些时候一北京大妈在公交车上不还高喊“我正黄旗的,我有通天纹。。。。。。”关于这个事情,老尼克第一时间采访了大清宣统皇帝溥仪,他老人家一脸懵逼,朕也没有通天纹啊,可长点心吧,朕的大清早亡了!

大吃货苏东坡对自己吃货本色是有评价的,他说: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最后要说的就是酒了,苏东坡爱喝酒,但酒量估计不咋地,别人笑话他酒量小,他有话说,他说,喝酒不就图晕吗?你们喝十杯晕,我喝三杯晕,咱们最后的境界还不是一样的?有关酒鬼苏东坡的故事,下期咱们单独聊。

戏说苏东坡(二)大吃货苏东坡就说到这里,下来呢,咱们还会戏说苏东坡的其他方面。

全文完。

写作不易,还望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