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苏东坡传》,本书中文版约有28万多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神宗西宁二年,苏轼两兄弟到达京师,也就是从那年起,中国卷入了浪潮汹涌的社会实验中。而此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无比巨大,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

林语堂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王安石及王石的变法,因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无从知道为什么苏东坡会在这场变革中充当了斗争者和牺牲品的角色,为什么会成为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01

对王安石其人,林语堂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1)

在林语堂看来,王安石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那些不注意自己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此类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除去他的外表以及文章,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中,他被别人谈论最多的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在这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

仁宗嘉祐五年,他来到京师,被人们视为奇才。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还写过好些诗文,深得老一辈名公巨卿好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有好感。

在他那古怪的仪表之下,暗藏着当时官员所不能窥测的才干和品格。

那时,王安石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掌管着朝廷的经济财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期内。王安石性格上的缺点暴露无遗,他经常和同僚、和属下争吵,他事事变动成规,很难与人合作。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2)

在看穿王安石性格上的弱点并认为他将会成为国家一大害的为数不多的人中,就有苏东坡的父亲苏寻,为此苏洵还写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辩奸论》。

他说:“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但是不久苏东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苏的所见太对了,这篇文章至今流传,足以显示苏东坡老父的真知灼见。

王安石在仁宗和英宗在位时,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神宗继位他才因宠得势。

此时的神宗皇帝年方二十,雄心万丈,他对远大可期的热望在与王安石的谈话中,被点燃了,决定不惜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即使牺牲其他所有的大臣。不幸的是,结果正是如此。

02

王安石就职不久,就大刀阔斧地在政府各部门大事清除一己,抗争之势此起彼落,整个官场闹得乌烟瘴气,很多公开反对王安石而被迫害的大臣纷纷离朝,继之的都是拥护王安石的一群小人。

在此期间,王安石用他高超的口才,想尽办法让皇帝以为这场混乱的纷争,是皇帝和反对他的那些奸邪大臣之间的殊死之战。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真的是因为他们太保守,怕威胁到官僚贵族的利益吗?

林语堂先生简单地介绍了王安石的新政,王安石的变法共有九项,包括三种国营企业、三种新税、三项管制人民的登记制度。

其中三种国营企业中的国营贸易局、国营零售店管理局,就是由国家或者各省设置批发机构,全权接收全国贸易,说直白点,就是与民争利,最后直接导致私人企业的全部停顿。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3)

变法中最为人所知道的是青苗法,就是在春耕时,贷款给农民,收割时本利收回。这个计划很美丽纯正,但王安石不允许自己的改革有任何问题,他给地方政府下达硬性指标,结果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地方官府强迫农民贷款,弄得农民家破人亡。

而免役法,实质上就是用新保甲法替代了征兵法,只是王安石善于宣传,让老百姓认为征兵制已废罢了。

王安石除了他在社会政治的冒险改革外,还有一个让所有历史家和批评家共同认为的一个不可饶恕的行为,就是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他也像王莽那样篡改古籍,编写了他自己的《三经新义》,更甚的是在他当权之时,《三经新义》是所有科举考生人人所必读的经典,考生的意见如与宰相的见解小有出入,便因之落第而有余。

在实行新法的前几年,王安石头能把惨况巧为掩饰,使神宗坚信他的土地政策颇获农民支持。神宗也曾经去派人查访,但是派去的那些官吏知道皇帝赞成变法,也总是向皇帝报喜不报忧。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4)

直到皇帝看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廷门吏的几幅灾民图,他才知道人民生活的惨状,废除了王安石的多项心法。

03

王安石的变法除了对民生的重大影响,也必然会在朝廷中引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在这场风暴中,朝廷上下分成了对立的两派。

一派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群人,另一派则是在仁宗皇帝创造的思想自由气氛中培养留作领导国政的一代人才,这场纷争一直到宋朝灭亡才停止。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需要了解这次政治斗争的性质,因为这场政治纷争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

这场政治斗争的悲剧源于王安石个人性格上的缺点,他不能接受忠言,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别人越反对,他就更加决心要把他的计划进行到底。

坚强的个性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固执当美德那就是一场灾难了。为了坚持自己的新法,王安石对反动派毫不手软,直接将异议者罢职贬出京城。而对支持他的人,则盲目任用,使一些小人趁虚而入,得权得势。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5)

苏东坡就是反对新法的一员。那时他只有32岁,任职史馆,官卑职小,但坦白直率的他曾多次给皇帝上书。

在这些奏折中,苏东坡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最为重要。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显然可见。愤怒的争论与冷静清晰的推理,交互出现。有为文工巧而真诚,言出足以动人,深情隐忧,因事而现。苏东坡告诉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

那是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求皇帝改变主意,这时所有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一切情势都呈现不利。苏东坡知道,即便自己不遭大祸,至少遭罢黜是必然无疑之事。

苏东坡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三月又上第三书。后来使情形恶化的是,苏东坡在任期内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彻底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立即遭到罢黜。

古代的苏东坡和苏轼是什么关系(苏东坡传风暴席卷朝堂)(6)

神宗皇帝爱惜苏东坡的才华,虽然王安石竭力反对,但仍任命他为风景秀丽的杭州太守。

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满腹才华怀抱政治抱负,是当朝的未来之星。而在此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流亡之途,也有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于四方的不菲政绩以及那些传世不朽的诗词文章。

幸与不幸,本身就是相对的。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有多少艰难困苦,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只要你愿意努力,世界就会给你惊喜而且越努力越幸运。

下期,我们将共读主题三:你吃过的苦,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