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镇很具体的不太了解,以下的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改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西关镇

藁城前西关有几个村(藁城部分村名来历-看看有你们村吗-连载)(1)

西关镇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藁城区北部,东与无极县搭界,北与新乐市接壤,西与增村镇为邻,南与南孟镇相连。全镇辖14个行政村,总面积49.8平方公里,总人口4.18万人,耕地4.58万亩。果王路由南而北纵穿全境,增西公路横贯境内并与果王路相交汇,交通便利,集市贸易发达,镇驻地前西关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86元。

前西关

相传古时,在今固德、大王一带,有一镇,其镇周围修有土墙设四门。明永乐二年,山西省洪洞县迁来部分居民在此地定居,住在西门外,取名西关屯,后又迁来一些人,住在西关屯北边,最初隶属于西关屯,后人口增多,于光绪年间,分出独立村庄,为便于区别,南边的取名叫前西关,北边的称后西关。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些居民在此地定居,住在西关屯的北边。最初隶属于西关屯。后因人口增多,于清光绪年间,从西关屯分出独立成村,为便于区分,按方位取村名,北边的叫后西关,南边的叫前西关。

金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部分居民在此居住。相传此地原为一金家的庄园。故取名金庄。

台营

1942年拆除该村大佛寺时,曾拆出一书,据书中记载,该村居民是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的,当时定名为小营村。后来人们常把“小营”叫成“小爷”,为此常和周围村的群众引起事端。为与周围村和睦相处,于清代末期将小营村改为台营。

固德

《藁城县光绪志》记载该村叫“故的村”,民国初改称固德。

李家疃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李氏祖先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取名叫李家疃。

大王

该村原系新乐县管辖,1956年从新乐县划归藁城县,称大王。

西门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该村村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落户,因其住地相传古代在固德、大王一带一大镇所修围墙的西门处。故取名为西门。

梁家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该村刘氏家族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此地居住,不久又从定县唐东迁来姓郝的户到此地。经刘郝两家家族协商,定名为“两家庄”,后又将“两”改为“梁”,称梁家庄。

董家庄

据查,在很早认前,该地有一董家坟,住着看坟的庄户。明永乐二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搬来部分居民,也住在看坟的地方,仍用董姓取名叫董家庄。

寨里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些居民在此地落户,因人少,当时没取名。后人口逐渐增多,陆续又搬来一些户,就根据村子周围原有寨墙,于清朝后期定名为寨里。

北孟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该村居民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来此地居住,因南边有一南孟,故取名叫北孟。

慈上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该村居民祖先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落户,因住在磁河的北岸上,故取名慈上。

丰上

据《藁城县康熙志》记载为丰上,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