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赏“雪”:

汉字中的雪文化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1)

(亮宝楼雪景中的拴马桩)

雪,给世界添加了如许净白,在人类进化之前,每逢寒冬,都会有飘飘洒洒的大雪。但只有在人的眼中,雪才有日渐丰富的意义与情怀。我们想要探索人类对雪的第一印象,还是要通过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遥远的造字之初,古人眼中的冰雪世界吧!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2)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3)

除了“雪”字,古人还用“霰”来表示颗粒状的飞雪。《说文》:“霰,稷雪也。”稷为小米,霰则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释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这亦是《楚辞》“霰雪纷其无垠”的意象。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4)

在古代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不已的精灵。雪是雨的凝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有岁月流逝的无名伤感,用“雨”作为下雪的动词,也体现出“雪”和“凝雨”的关系。有意思的是,鲁迅在《雪》中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异的寓意。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5)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雪是丰年的使者。尽管有杜陵野老眼中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也有林冲上梁山时“雪下得正紧”,给征夫孤旅带来了无尽悲凉。但对农耕为业的国人而言,雪带来的信息,总是来年的喜悦与丰收。许浑在《对雪》中说: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

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

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

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贵族歌舞不休,赏雪贺丰年。虽然煊赫欢腾,却不免离我们远了一些。而真正触动人心的,则是那些贫寒士人的衷肠。我们看宋代诗人王禹偁的《对雪》: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夜读酣眠后的开窗见雪,披衣出户的飘飘漫天,与我们曾经的读书生涯,何其相似。王禹偁尽管贫居俸少,却由衷地为丰年相贺,在亲老兄弟的数杯相酌中,隐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忧天下的仁者气象。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6)

雪更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所谓“神似初霜意如雪,目若秋水韵为冰”,这冬日中的晶莹,不仅可以形容美人的“皓腕凝霜雪”,更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恐怕不仅是咏雪,也寄托了对那种既纯且美的理想人格的怜惜咏赞。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7)

在这个雪天里,我们或出或居,或动或静,或举杯相笑,或静览纷飞,但总不要忘了,在乐雪赏雪的同时,也可静观天地的生意与肃穆,让思想沉静下来。在雪落在伞面上的时候,在雪压弯枝头时,在雪与黄叶一同飘飞落地时,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我们能与这些精灵默默地对话。

关于雪的文化典故(知识之窗文化)(8)

(亮宝楼雪景中的民俗后院)

更多文化艺术资讯请关注:

亮宝楼文化艺术网

http://www.sxlbl.com/

sxliangbaol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