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夜晚,阴雨天,被古人称之为“余”,即空闲的时间闲暇之余,常常是读书做学问的最佳时间古人,正是利用这“三余”,创造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国人至今为之自豪、为之感慨的中华文明,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古人三余读书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古人三余读书法

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古人三余读书法

冬天,夜晚,阴雨天,被古人称之为“余”,即空闲的时间。闲暇之余,常常是读书做学问的最佳时间。古人,正是利用这“三余”,创造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国人至今为之自豪、为之感慨的中华文明。

按照古人的说法,冬天是三余之一。其实,冬日又是三余之最。漫漫严冬,闲来无事的我们,倘若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做点学问,其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生活在尘市中的人们,平时常常抱怨杂事缠身,无暇读书。然而每每双休日里,太阳已经高挂,我们却依然高卧在床,呼呼大睡。我们白白让时间流逝,让光阴虚度。倘若这个时候 我们能早点起床,在冬日和煦的温暖阳光下,多读点书,哪怕是每天读一丁点,一个冬天下来,收获也会不小。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们,风华正茂的我们,不妨随便捡起哪一本搁置已久的书,享受一下“读书三余”的乐趣。

漫漫长夜,也是读书的极佳时机。古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夜总会,没有棋牌房,没有KV房,只有点上油灯的漫漫长夜。于是,皓月当空之时,奔波而归的人们,就安静地点上一盏油灯,翻开心爱的《诗经》、《论语》,细细品味书中的济世之道。古人读到动情处,一定会提笔记上一二,还会经常约上好友一起饮酒、对诗。正是在这样的长夜里,一副副绝世佳联、千古绝句,从他们的口中不绝而出。苏东坡把酒问青天之时,《水凋歌头》便油然而生;李太白静夜一思,便思得唐诗如潺潺清泉流淌不尽;诸葛孔明高卧隆中时,最初也许别无它图,就是在无数个长夜里读尽世间好书。

说到读书,我又想到一位伟人,这位坐拥书城的伟人,酷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他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胆略是从哪里来的,还不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啊。相比于毛泽东的政治家本色,我更佩服作为诗人毛泽东笔下的一篇篇雄浑诗作,佩服其“雄关迈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当然,除了诗歌,我还由衷佩服毛泽东的豪放不羁的“毛体书法”。诗歌也好,书法也好,在我看来,都是“读书三余”的产物。

在信息技术、传播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再枯守“三余”读书,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早已过时。其实不然,现代人仍然大可利用各种“三余”勤奋读书,美国人就常常利用“候机、候车、坐车”之三余来读书看报的。时代的节奏会变,“三余”的具体内容会变,我们读的书也会变,然而勤奋读书的精神却永远不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