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旧决定塑造一个比利时侦探……他得有个相当华丽的名字,像夏洛克·福尔摩斯那样……我不知道是怎么样想到波洛的,也许是这个词偶然跳进了我的脑海,要么就是在某张报纸上读到了,总之就是它了。”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中,她这样描述着自己为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构思主角的过程。

当时的她没有想到,自己在战时当药房志愿者期间构思的一个侦探故事,为一个由38部小说组成的“大侦探波洛系列”,拉开了帷幕。

当然,她也更不可能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侦探系列还会远漂重洋,在剧集《民国大侦探》中再现生机。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1)

《民国大侦探》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在国内的首度授权改编。这是对波洛经典案件华语改编的初尝试,也是海外本格推理IP本土化的一次难得实践。

从播出数据上看,上线24小时站内热度趋近8000,非更新日保持站内热播榜前三,《民国大侦探》以黑马姿态在这个强剧林立的暑期档,突出重围。

改编,让观众猜不透结尾

变格推理有猎奇画风,社会派推理有现实关照。以逻辑分析为根基的本格推理,却往往是一场文字性的智力游戏,视听语言很难释放出独属于文字诡计的解谜乐趣。

如何让阿加莎笔下娓娓道来的悬疑故事,在镜头下显现动人心魄的力量,需要创意。想要让肃穆诡谲的西方奇案在东方语境下焕发生机,同样需要跳出盒子的思维。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2)

《民国大侦探》此次改编不以动作、冒险为噱头,而是回归本格推理最烧脑的“求真”思路。这部剧在改编上的推陈出新,对许多舶来IP的本土化都具有参照意义。

首先,《民国大侦探》采用单元结构,改编了波洛最经典的八个案子。平均三集一案,浓缩后的人物关系和更密集的信息呈现,一定程度上拔高了推理门槛,满足了本格爱好者的烧脑追求。

目前播出的12集,从荧屏知晓度最高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开始,紧接着便是由阿加莎成名作《罗杰疑案》改编的“首富庄园谋杀案”。两个大众向故事预热后,就到了阿加莎晚期冷门佳作《校园疑云》改编的“女校惊魂案”,和以“神结局”闻名的《牙医谋杀案》改编的“炸酱意面投毒案”。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3)

在故事选择上,《民国大侦探》平衡了普通观众和推理迷的诉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其次,主创在改编中注重保留原著风格,但同时也擅长用新的故事背景,让推理线再“拐个弯”。

《民国大侦探》还是采用阿加莎典型的拼图式侦探叙事,让观众以侦探视角代入,参与每一场“案中案”的探寻。正如剧中律师出身的侦探司徒颜(胡一天 饰)所说,“每一个证据都是一块拼图。”

东方快车案中,烟灰缸纸片上的“许”字,以及金记者提供的旧事线索,让看似不相干的一车乘客,逐渐都和许家惨案挂上了钩。骆家谋杀案中,家丁亲戚警察互相猜忌指认,逐渐揭露出原来庄园里,每个人都与骆老板存在财务纠纷的事实。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4)

面对现场痕迹和嫌疑人的口供碎片,观众会不自觉地发挥想象和逻辑分析,最终与侦探团一起抵达真相的彼岸。

但《民国大侦探》对经典侦探故事的重写并非复刻,而是总会在出其不意之处,为观众塞进一块新的拼图。

比如在由《罗杰疑案》改编的“首富庄园谋杀案”一单元中。原著采用叙述性诡计,以真凶做第一人称将读者带进思维迷宫。这是一种完全依赖文字做掩护的诡计叙事,以往搬上大小屏幕的影视改编,都很难达到原著结局时石破天惊的反转效果。

在《民国大侦探》中,主创则做了一种聪明且大胆的尝试:将真凶放在明显“好人队”的警方。调查者视角的迷惑性,同样能够引导观看者的“误判”,从而能在结局实现反转。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5)

这种既忠实于原著风格、又不易猜到结局的改编方法,可以让普通观众在《民国大侦探》体会到“阿婆”式推理的魅力,也能让推理迷在新增的“拼图”中对比玩味。

解谜,单元罪案轻装上阵

单元罪案剧的创作中,怎么处理主角的“大弧光”,决定了剧集的整体风格。

一般来说,主创都习惯在拍好单元案件的同时,为主角设计贯穿所有单元案的“主线任务”。这个“主线任务”,可能是主角自己背负的旧责,也可能是痛失亲友的谜案。每个单元案件都好像在“张弓”,为主角在最后一案中的洗刷冤屈、自我救赎蓄力。

这种单元罪案的模式,能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放到“大侦探波洛”系列的改编上却不太合适。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智慧、可爱又相对“超然”的侦探,单纯为了设计“大弧光”而在他身上堆砌秘密,就有些刻意了。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6)

《民国大侦探》选择了一条删繁就简的改编思路,替司徒颜卸下包袱,使观众的视线更聚焦于个案本身。

这版“哈尔滨分洛”,保留了原版波洛的缜密思维、超常的观察分析能力、重度洁癖,以及对真相的执着。但剧里也并未放大司徒颜的某项技能,他的侦探社能在乱世中的哈尔滨占有一席之地,完全凭多年断案累积出的口碑和经验,以及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一丝不苟。

具体到每个单元案件,情节展开也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从已经播出的四个案件来看,各个单元叙事节奏凝练紧凑,几乎没有一场废戏。

比如,开场二十分钟,司徒颜因庭审弄丢律师身份,又因破解偷枪事件和骆少川完成从敌视到互相欣赏的转变。随后两人一起登上通往哈尔滨的列车,东方快车案关键人物次第登场,而此时,第一集才刚刚过半。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7)

高密度推理能使观众更加享受挖掘细节的乐趣。在司徒颜和骆少川一次次的假设、推论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辞、不起眼的物件都会调转指向嫌疑人的箭头。

骆家案中谢局长对儿子近况和教育观念的无意透露,引起了司徒颜的怀疑。快车案中恐吓信碎片复现出的“许”字,将侦破方向指向许家惨案。不少伏笔埋设与主线细微的勾连,要二刷三刷才能看得更加明白。

聚焦单元案件并不意味着情节之间就没有勾连。在《民国大侦探》中,上一案中提供线索的人,下一案中就可能会成为核心人物。通过单元案件之间的伏笔勾连,这部剧逐渐搭建出了一个人际关系密织、地域色彩浓厚的案件体系。

比如意面投毒案里的死者莫利,在司徒颜刚到哈尔滨之时就凭“京酱牛排”“炸酱意面”混搭菜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女校案里还继续铺垫了莫利对厨艺的讲究、洁癖等性格,以便投毒案发生时观众能迅速进入新的案件语境中。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8)

类似的贯穿细节、频繁出现的地名奉天(如今的沈阳市)、女校案中逐渐显露的地下组织……种种悬念都向观众预告着,这座“冰城”平和表面下暗涌的阴谋。想必,一桩牵涉民国时代风云的大案,将取代传统的“主线任务”,成为《民国大侦探》的故事与情绪高点。

让“阿婆”式推理扎根到民国

本格推理作为一种舶来文学分支,来自海外的经典一直滋养着我们的审美神经,也形塑着我们对悬疑推理剧的口味。在这种背景下,观众对于海外经典推理IP的本土化改编,难免“爱之深,责之切”。

具体到“大侦探波洛系列”改编,更是如此。阿加莎曾在自传中为波洛年龄设计偏大感到后悔,她更想要一个早熟的年轻学生做主角,以此陪伴她长达半世纪的写作生涯。《民国大侦探》此番也算跨洋实现了阿加莎的心愿,让那个“五短身材、枣核脑瓜,偏爱修饰自己月牙弯胡子的比利时侦探”,摇身变成了民国时代年轻优雅的绅士大状。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9)

《民国大侦探》此番在原创角色和年代背景落地上的创新,值得细思。

首先,是合理增加原创角色,打开了推理以外的戏剧发展空间。不同于波洛的“单打独斗”,侦探司徒颜与警察骆少川和金记者形成了侦探铁三角。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10)

司徒颜与骆少川性格互补、一动一静,既是破案最佳拍档也是生活中的最佳损友。“数据库”金记者既是最强外援也是铁三角里的“团欺”。他一出手就没有查不到的嫌疑人背景,但因为性格怯懦常成为司徒颜骆少川揶揄的对象。三人之间的互动趣味增添了笑料,也调节了高密度情节带来的疲劳。

其次,《民国大侦探》还做到了故事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融合,避免了案件的架空感。

民国时期的哈尔滨,西餐主厨的东北话,经典的道外顺口溜“新世界吃个饱,荟芳里睡个倒。”,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有很强的地域代入感。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11)

与冰城那段历史共呼吸的还有人物命运。谢局长的儿子因为沉迷鸦片失手杀人;许家惨案中许夫人的丈夫在甲午海战中战死,她本人因公开支持维新变法导致被迫流亡哈尔滨,也间接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似乎每个普通人的悲剧里都能窥见时代的推波助澜。

另外,虽说本格推理是逻辑流的智谋游戏,但《民国大侦探》并不乏社会派的现实关照。

女校案中老校长因教育理念分歧杀死副校长,面对老校长对旧礼教的推崇,夏秘书声嘶力竭道,“难道女孩只配在家里相夫教子吗?”。此番女性教育之辩,也映射出那个年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一点微弱光芒。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12)

在东方快车案中,剧作也毫不避讳社会争议性议题。东方快车谋杀案原著本是开放式结尾,但剧中司徒颜却选择了替众人隐瞒,当经过心理挣扎后司徒颜向警方说出那句“凶手已经下车了”时,情、理、法之间的选择,也同样抛给了看剧的我们:当法律无法制裁恶人,其他人是否有私自审判行刑的权力?

在“泛悬疑”创作风头正劲的当下,大多数推理IP改编都在思考如何“悬疑 ”。《民国大侦探》却坚持在本格推理上深耕,把力气下在谜案打磨上,最终为年代悬疑剧创作探索出了更多可能。

你最爱的悬疑推理:推理故事在民国上演(13)

《民国大侦探》播出刚刚过半。接下来,侦探团还将继续在“冰城”捉凶解谜。《啤酒谋杀案》的改编将掀开怎样的豪门迷情,《首相绑架案》又将牵出怎样的乱世博弈,《三幕悲剧》《帷幕》又将演绎出怎样的奇案,我们不妨继续追剧。

【文/葵涌、铁皮小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