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轼旷达人的生境界的意义——和中职学生谈面对人生困境的正确处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苏轼的人生思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苏轼的人生思维(探究苏轼人生)

苏轼的人生思维

探究苏轼旷达人的生境界的意义

——和中职学生谈面对人生困境的正确处理

陈航海(Chenhanghai)

南平机电职业学校 福建南平延平 350001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他的坎坷人生也是少有的。处在不同的时期的苏轼,做了乐观的对待。探究他性格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我们都要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的看待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我们职专学生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苏轼 旷达 人生境界 练就 借鉴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后人又称他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是我国北宋中期的大文学家,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很著名。他还擅长书法、绘画,所以又是一位多オ多艺的大艺木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ー;在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在词方面,他是“豪放派”的开山祖,影响了代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论绘画,他是宗代文人画派的主将。总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面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

苏轼出身于普通中、小地主家庭,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22岁中进士,曾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务。他政治上主张革新,但又反对不体察民情的激进主张,因此多次遭到革新与保守两派的攻击与谄害,几次被贬,近花甲之年被发放海南。直至宋徽宗继位才被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北归途中死于常州。终年66岁。由于政治上失意,多次遭贬,使他更多地体察民情,了解时弊,忧国忧民,每到一处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整治湖泊,兴修水利,不少地方对他的赞誉佳话,至今流传。苏轼政治上虽然失意,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为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愧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历程对职专学生的成长或许有借鉴作用。

一、少年得志,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苏轼在年幼时,在书房门前写了一幅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因此,才能够有后来的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苏轼。他深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奋起的动力、前进的航标。

苏轼可谓少年得志,苏轼22岁苏辙仅19岁兄弟俩便进士及第轰动京师,五年后又双双同举制科入。苏轼的考试文章得到欧阳修的大力赞赏,欧阳修一度认为如此好的文笔,一定是自己学生曾巩的。欧阳修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名,苏轼也就阴差阳错的获得第二名,也同样因此这个噱头苏轼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少年才子。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二、青年就立志为国家奉献,并且在以后岁月躬行。

苏轼青年为官后,实现了阶层跨越,掌握了大量优质资源,自身才华得以施展,成为影响历史的著名人物。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在文学艺术史上的成就更是不可估计。

从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到复入史馆权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再到“乌台诗案”及其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这段时间苏东坡躬行实践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政治经验和改革方法可以说是苏东坡政治思想形成和逐渐成熟的阶段。他立志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实践和证明自己报效国家的一些主张和思想并十分希望将来有机会将这些经验融入到以后的治国方略中。

三、中年坎坷,重塑自我。

中年时期,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约42岁),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到任后,由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卢梭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如果苏轼能听到这句话,一定会点头称是。他为自己取号曰“东坡居士”,他一迈从苏轼成为苏东坡,这意味他精神世界的重建,意味他已成为全新的苏轼。

几年以后,苏轼重被启用,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朝廷要员,又几年之后,苏轼被放逐岭南,尝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是否会想起黄州四年多的时光?我想,他一定会。因为他不再为荣辱而揪心,不再为名誉地位受牵绊。他已能坦然面对命运在他身上所做的事。借由黄州这场盛大的中年危机,他早已重塑了自我,寻找到生命的真正坐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突围。

四、老年学习陶渊明,达观旷达。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苏轼觉得要看淡世事,学习陶渊明的诗作能使自己旷达。

苏轼晚年,特别是贬官儋州期间,更加喜欢陶潜的诗。他说自已对前代诗人没什么特别爱好,唯爱陶诗,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不仅喜好陶潜的诗而且佩服陶潜的为人。陶渊明临终时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オ拙,与物多忤。”苏轼一生也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他说:“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轼的“和陶诗”先后完成124首。早在颖州开始和这些 诗,在惠州已经完成109首,最后15首是在海南完成的。他请 苏撤写序,在一封信中说:“然吾于明,岂独好其诗也截。好其为人,实有感焉。”苏的超然自得,安乐道,高风亮节等诸多方面酷似陶渊明。

五、正确看待人生,养浩然气。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观其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开,老年时看淡。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

苏轼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太珍惜,自然就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更明确的说,他只是取其所需以保持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而已。而且他并没有放弃经世济时的儒家思想。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晚年苏轼虽然流放天涯海角,但是时时盼归中原。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前半年新太后神宗皇后 摄政,元佑大臣全部获赦;七月她还政给儿子,但一直庇护元佑党人,流放的学者大都内迁升官,至少可以获赦就地养老。五月观等人就带信给苏轼告之被放,不久,正式得知被命内迁廉州(广西合浦)。苏轼略做准备就离开儋州,于六月二十日渡海北还,渡海时充满了兴奋之情。他挥笔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胜平生。”他认为坎坷的生活,苦的遭遇使他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更深刻地认识人生,从而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去了,结束了他坎坷的人生。正因为人生坎坷,使他有机缘飘游四方,历览山川,了解时弊,体察民情。从而加深了阅历,扩大了视野,同时,为他的文学事业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不幸的人生,培养了他的“浩然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 这“浩然之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虽然死了,但他的事业与名声却永远光照人间!

综上所述,苏轼的天赋堪称无人比拟,但是他豁达、乐观、顺遂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则是后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人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但是几十年的短暂人生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苏轼的一生正是如此,他的仕途充满坎坷,最终没能在官场实现理想抱负和自我价值,但他的人生又是成功和辉煌的,其之所以能够由隐忍而达观,正是由于他拥有不止一个情绪宣泄、价值实现的通道。他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巨匠,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他是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留下了《寒食帖》这样的旷世佳作,即使在被贬谪的途中,沿途民众仍然向其索求书法;他是北宋学术史上“蜀学”的代表人物,著有《易传》、《书传》、《论语说》、《广成子解》等著作;他是一位可以托付情感的挚友,能够“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人高下”(《避暑录话》),各类朋友成为他有力的精神支撑……。他在十余年的贬谪生涯中,不但没有被官场险恶、生活困苦压垮,反而磨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抗压能力,最终能够由“隐忍”而“达观”,原因即在于以上任何一项成就,都能够有效替代仕途,成为苏轼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梯。

逆境顺境看襟度。苏轼达观人生态度的关键在于,仕途成败和财富多寡不应成为衡量人生成败的绝对标的,世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岂止爵禄和功名,每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通道也各不相同。设法让人生不同时期丰富多彩,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方为应有的正确态度。或许这是苏轼留下的另一份宝贵遗产吧。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从中应该得到一些启发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千家诗新编. 中华书局. 2016.

[2]张国奎(主编).宋词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16.

[3]萧涤非 周汝昌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古诗文网.https://m.gushiwen.org/default_1.aspx.

[5]程郁缀(编著). 唐诗宋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吴楚材、吴调侯(编著). 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