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中的天才众多,但是能三次被朝廷拜相的怕是只有李峤一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权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李峤的历史功绩却少之又少,反而很好地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墙头草”,如何随风倒!
李峤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出名要趁早,在李峤身上绝对够早。论学问,他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如果那时候举办一个“中国好文章”的大赛,那这四个人一定会当仁不让地坐在导师的位置上。
不但民间认可李峤,就是皇帝佩服之至。据说,唐玄宗晚年曾夜登勤政楼,命梨园子弟唱曲。伶人便唱了一首李峤的旧作《汾阴行》:“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听得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连连赞叹道:“李峤真才子也。”你看这水平,写的真实又让人感伤,一碗鸡汤把皇帝灌得老泪纵横。
三度拜相,历仕五朝。这经历有点空前绝后的意味。除了发家早期做过几年县尉,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权力中心,所任职务不是监察官员就是起草诏书,直到被朝廷拜相。看看这些个职务,没有两把刷子,谁能应付得了。起草诏书就是给皇帝传话,稍微变变词语,意思立刻就有变化。这绝对是能够影响皇帝决策的一些职位。
如果不是学霸中的学霸,千万里挑一的才子,怎么会做到这样的职位?
李峤写过一首有名的诗《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写的相当有气势,真正把风的威力表现出来了。这似乎与他“墙头草”的作为遥相呼应。墙头的草,最怕风,因为风有可能把它连根拔起,也最喜欢风,因为风可以能让它迎风得意。
武则天在位时,李峤依附于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唐中宗时,他又依附于韦后和梁王武三思。一个堂堂的宰相随波逐流,没有了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这就像在单位里,总有一些人喜欢站队。哪拨人得势,就押宝哪拨。如果A老总上台就使劲儿的巴结,如果哪天看到A有倒台的迹象,他就会立刻去寻找新的大树去依靠。
为了上位,为了一己之私,他们底线很低或者干脆就没有底线。于是,现实中这些圆滑世故的人,总能在派系斗争中捞到好处。
李峤就是这样,无论谁上台,他的位置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但这似乎与他出众的才华并不匹配。文人的风骨,在他这里淡然无存。
经常有电视剧在最后打一行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多半是有雷同的!所以,为了避免纠纷,大家都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唐朝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当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兵变,杀死韦后,在宫中一顿搜索,竟然搜出了当初李峤给韦后的密奏。再仔细一看居然是对自己不利的内容。这可不是雷同,没办法声明,也不是陷害,白纸黑字,证据确凿。
玄宗二话不说,就要斩了李峤,所幸张说求情,李峤才免于一死。于是,被贬谪。后来,监察御史郭震又参他一本,继续贬谪。最后,李峤死在了被贬谪的官位上。
墙头草的下场无非是安稳退休,或者扶摇直上,最后从高处摔下来。无论哪种结局都需要运气,但没有一种结局是受人待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