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1)

紫色在古代是非常高贵的颜色。在中国,帝王住在紫禁城,“紫气东来”那是有祥瑞产生;在罗马,紫色是贵族的专属色,平民是不能使用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具有王族血统的人自称为“从紫色中出生的”,有正统的血缘;在中世纪,只有圣母、天使和教皇才穿紫衣;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以身穿紫衣闻世。

中国应用植物染色的历史非常悠久。黄帝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草木的汁液,染制色彩纹样,制作玄冠黄裳。到了周朝,礼乐系统成型,还专门设立官员去掌管染色。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齐桓公特别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全国效仿,五匹素绢还换不了一匹紫绢)。

汉代官服以黑色为主色调。唐高宗时期,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深红),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则为浅青。古代形容一个人位高权重、官运亨通,就夸他红得发紫,因为紫色朝服的品级往往都要大过红色的。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2)

在西方,紫色就更被推崇了。公元前16世纪(大约中国商代早期)。今黎巴嫩、伊拉克一带的居民扬帆出海,被古希腊人称之为“腓尼基人”(Phoenician),即“紫色国度的人”。

腓尼基人极具商业头脑和进取精神,在整个地中海范围建立起据点。当地还出产一种名贵的颜色,称为“推罗紫”。推罗紫虽有名,但原材料却不起眼,是由普通的红口岩螺和染料骨螺混合而成。它们颈部附近的鳃下腺会分泌黏液来麻痹对手。这种发白的黏液在空气中会发臭变色:黄色、绿色、蓝色,最后变成紫色。据古罗马人记载,一只海螺只能贡献一滴原液。制作“推罗紫”染料耗费耗时,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3)

古罗马的作家康涅利乌斯·尼波斯曾回忆,紫罗兰是他小时候最流行的颜色,一磅织物就要100枚银币,之后是塔伦特姆红,最后是染过两次的推罗紫,你花1000银币也不一定能买到一磅。古罗马人为推罗色痴狂,不止于金钱,还有权力的缘故。在罗马,推罗紫被严格限定在上流社会使用。到公元4世纪,只有皇帝本人才能穿上“真正的紫色”。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和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推罗紫的制作方法便在西方世界失传,因为没人用得起这么贵的染料。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4)

人工印染剂

一个铜匠在伦敦修补染坊染色用的铜锅时,无意中发现几种地衣类植物制备紫色染料的方法。铜匠火急火燎地回到苏格兰利斯的家中,和侄儿库斯伯特·戈登商量。库斯伯特是个药剂师,他知道苏格兰有着丰富的地衣资源,便做起了实验。

库斯伯特很快找到一种名为orchil的地衣植物,将其洗净干燥,放入研钵中碾成粉末,再和煤灰混合,加入生石灰放置14天,就制成紫色染料。库斯伯特很快意识到这是个大商机,就立马申请专利,即(Cuthbert)染料。

时机成熟后,库斯伯特在利斯开设工厂批量生产这种染料。次年,他向投资商成功地展示了按不同成分配比出的78种染料(从红紫色到蓝色)。事实证明,库斯伯特是个出色的发明家,却不是个成功的商人。染剂大规模生产后,地衣植物原料很快供不应求。库斯伯特本试图维持作坊生产,可工厂最后还是倒闭了。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5)

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个人的失败而停止。1856年8月26日,在英国东北部约克郡,有个叫威廉·珀金的小伙在实验室里研制奎宁。他把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加入到了苯胺的硫酸盐中,烧瓶中出现了一种沥青状的黑色残渣。沮丧的珀金用酒精清洗烧瓶里的残渣,却意外的发现了紫色的溶液,这就是苯胺紫”Mauveine”。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6)

染料界虽然带来了历史性突破,但商人们并没有接纳新事物。因为这意味着皇家专属色失去价值,他们囤积的货物将不再值钱。抱着传统产业不放的英国人裹足不前,印染业领头羊的位置,逐渐让位于有志于建立新工业标准的德国。

纺织材料产业链变迁的梳理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原始积累,一般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开始做起。因为纺织业的链条长、门槛相对较低,上游涉及天然纤维(如棉、麻、毛)和化学纤维生产(石油提炼产生),中游包括纺纱、织布、印染等加工步骤,下游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纺织工业的中心是在英国。英国棉纺业从印度殖民地大量进口廉价的棉花,加工后再销往全球。但随着一战爆发,劳动力和原料供应相对匮乏,棉纺工业生产中心逐步转向劳动力充足和资源丰富的美国。

1910~1930 年,日本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从西方国家承接了大量的纺织制造业。二战期间,日本纺织业发展受到影响,直到 1955 年才重回正轨。60 年代,西欧和美国纺织业出口份额持续下滑,但通过大力发展合成纤维和高端设备制造完成纺织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日本开始将成衣产能转移至韩、台、港地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当时最大的产业群体,就是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中国工人吃苦耐劳,平均每天工作9.3小时以上,时长超过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尽管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但我们也别无选择。高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纺织业开始以成衣和棉纺纱面料出口为主,慢慢追赶。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7)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8)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球向中国招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能彻底释放。不但短时间内赶上全欧棉纺织工业,到2010年产能更是全欧棉纺织工业的8.9倍。在江浙一带,纺织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一件T恤只要22秒,每天可生产80万件T恤。电商平台还初步实现了消费者与工厂的直接连接,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快速定制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今天,中国纺织工业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棉型织物,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化纤产品。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9)

2000年以前,中国大多数年份还是纺织机械的净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织机的出口份额不断攀升,占全球织机贸易比例,从2000年的2%上升至2018年的27%,份额已超过德国、日本等传统出口国。

再有就是服装备件。别看扣子、拉链、挂钩这类的小玩意,价格不高但制作可不简单,没金属加工产业支持是弄不出来的,背后依托的还是国家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印染行业就更不用说了,妥妥地在考验国家的化工业能力,依靠天然染料染色是不可能的(多少都不够用)。重工业、化工业就是投资周期长的产业,如果这些产业最后无法通过民用产业盈利,那国家工业前期的投资都将打水漂。东南亚制造业也曾有过一段窗口期,但没把握好,等中国制造业也起来了,后面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还是回到染料这个主题。生产染料不是需要化工原料吗?中国垄断了全球70%以上的染料生产。以间苯二氨为例,这玩意在染料中每吨只占30公斤,但没这个染料你就生产不出来。间苯二氨全球产能大致有个十几万吨吧,境外就一个印度工厂每年能生产5000吨,其余的产能全在中国了,光浙江龙盛每年的产能就是6.5万吨,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以前中国造不出来的时候,一吨普通染料价格能卖到10万元起!高档染料50万元起!当我们自己也能生产合格的染料时,价格就一下子把这个行业干成白菜价,一吨染料1万元以下!国外染料商还怎么玩,只能乖乖认输。

2010年,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龙盛收购全球最大的染料企业德司达,格局视野一跃上升。2011年,浙江闰土集团收购了德国约克夏公司全部化工业务(包括所有染料和助剂业务)。2011年,万华母公司完成对博苏的收购,吸收消化了其TDI技术用于自身八角工艺园二期建设。

尽管人力成本上涨,一些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服装生产外迁,但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中上游化纤、面料地位相对稳固,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资本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服装行业价值链正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发展,这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结果吗?

让越南、印度、东南亚等一票国家纺织业拉动一些,也没啥不好的?只要我们能掌握着上游的染料、金属加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纺织业的大部分利润仍会回流到中国企业的口袋。

谁在污蔑“新疆棉”?

拼染料、拼金属配件、拼生产效率,现阶段没一个国家可以挑战中国。欧美国家是不爽,也只能从纺织业上游的原料生产里做文章,找打败你的漏洞!

中国在棉花市场拥有3个第一,棉花产量第一占全球产量25%;棉花消费第一占全球消费量近50%;棉花进口还是世界第一,占全球进口总数16%左右。如果能废掉新疆棉,就干掉了中国棉花85%的产能,干掉了中国纺织业的“口粮”,可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稳定(棉花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种植与采摘产业链养活了上百万人口。甚至是新疆扶贫的一个产业,新疆棉花要是出了问题,那么整条产业链上所有人的生计就要受影响,边疆稳定就要面临考验)。

全球棉花产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光2019年产量就有588万吨,其中新疆棉花年产量为500万吨,在全国占比高达85%以上。中国棉花产量虽大,但中国纺织业需求更旺,所以棉花非但不够用,每年还要额外进口180万吨以上的棉花。其实中国棉花种植水平已显著提高,新疆地区更是早早实现了棉花种植现代化,也是最早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地区。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10)

这样高度产业化、机械化的产业,还有什么可黑的?大家不是更应该来新疆学习、取经吗?偏偏美国要拉着世界瞎胡闹,不仅在国家层面造谣制裁,还鼓动西方企业跟进。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11)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国家立马站出来反制,民众“自发”抵制无良欧美企业。跳得最高的H&M集团,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耐克、阿迪达斯等则收获大中华区业绩下滑。中国纺织业中上游企业支撑了这么多年,也该产业链下游的国潮品牌露脸上台,重整山河待后生了吧。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12)

古代君子贵气(寻常百姓却难得一见)(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