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虚拟的一个侦探故事,读来扑朔迷离,又引人深思。跟随着这部小说的思路,真相越来越模糊,人性的荒谬和无奈逐渐显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成年人世界里,人们制定了规则来保护弱者,同时又利用规则成为弱者。在追求真实与获取自由的路途中,有些细节会被妥协。人们愿意要一个看似合理的结果,愿意要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余华第七天的爱情观(余华河边的错误)(1)

1.年幼时,我们都曾坦然面对这世界

落日尚未西沉,天空如火通红。一只小鹅在河中戏耍,远远望去,优美异常,那好像不是鹅,而是一只飘动的风筝在河里的倒影。

大鹅都被幺四婆婆聚拢,唯独这只小鹅不听话,兀自嬉戏。

成年的动物早已习惯了人类的训话,对于幺四婆婆的要求,不需要思考就会服从,连反抗的念头都不会萌生。而那只初生小鹅,在面对旷野自然时,是不会考虑主人的要求的。这多么像孩童时的我们,还不会遵守规则,内心对这世界充满好奇,无恃无恐,自由烂漫,赤条条来到人间,只想在这热闹的人世,享乐一回。

为了把小鹅赶回家,幺四婆婆重新把鹅群赶到河中,让大鹅围在小鹅身边,这才将对河水恋恋不舍的小鹅从河中赶出。

想要小孩子服从,一群大人就能说服他。不管是温柔还是暴力,年幼的灵魂只能从大人的行为中学习与外界相处的方式。这种学习是习得,也是遵从。

幺四婆婆感到身后有脚步声,于是她回头张望……

一个孩子从河边回来,看到了死去的幺四婆婆的头颅,他小跑回家,把这一重大发现告诉父亲,父亲怒喝“不许胡说!”于是她又跑去告诉母亲,母亲脸色一沉说“别乱说”。他走在街上游荡,看到几个年轻人,便大声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先是一怔,然后说“你真会开玩笑” 。没有人相信孩子的话,伤心弥漫开来。因为他是孩子,没有人重视他的话。

直到他遇见几个孩子时再次说:“河边有颗人头。”孩子们呆住了,有人说“你领我们去看看。”

孩子的话,只有孩子相信。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孩子是不会撒谎的。年少时,我们以最纯真的心与周围的人和事相处,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希望被人看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情商体验,不会成年后才懂得的世故圆滑。只是那时,大人们抚养我们,喂我们吃食,然后忙着生活,没有时间关注我们的小小内心世界。如今我们已经长大,内心蒙尘,但是也学会了独立。当我们再面对幼小的孩童时,要多相信他们,多关注他们,用爱浇筑成长。

余华第七天的爱情观(余华河边的错误)(2)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秩序,顽强而固执

刑警队张马哲负责这起刑事案件。马哲第二日清晨到达案发现场,还看到了那群在河边睡觉的鹅。

法医鉴定结果表示,犯罪者将幺四婆婆劈倒在地,又用柴刀劈了三十下。幺四婆婆独居,家有存款,有人怀疑,这是一起谋财害命的案件。

马哲在河边看到一个疯子,他在水里洗衣服,回头对马哲一笑。这是幺四婆婆最近收养的疯子。

有人曾听到幺四婆婆家传来胡乱的声响和幺四婆婆疼痛的声音。幺四婆婆却说:“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啊。”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

幺四婆婆照顾疯子,换来的是虐待,可是她却乐在其中。人的内心好像总是矛盾的,一边痛苦着,一边享受着。没有人能将其解救,因为看似苦痛的人,自得其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秩序,有的是混乱的,有的是整洁的,但是只有自己能懂。

马哲审问了事发时间前后出现在河边的人。通过孩子的指认,警察找到了王宏,事发后王宏就请了病假,他说“我从来不相信别人会相信我”。这是怎样活在内心世界中的一个人啊。对别人没有信任,也不相信别人相信自己。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心声,人活着活着,圈子就越来越小,熟络的人渐渐不再熟悉,都在内心寻找安宁。

通过王宏,警察找到了许亮,许亮那天也去了河边,看见了那颗人头。

马哲等人又调查了重要的嫌疑人,那个疯子,没想到在疯子这里,他们取得进展。有人看到那天疯子提着水淋淋的衣服回来,另一只手提着柴刀。警察搜查了疯子的住处,找到了那把刀,上面的血型和幺四婆婆的血型一致。

疯子顺理成章,成为凶手。可是,因为是疯子,警方拿他没办法。有人用绳子把疯子捆了一个星期,了事。

谁也没曾想到,疯子又杀人了。又有人在河边死去,疯子又拎着柴刀和水淋淋的衣服回来了。

马哲在现场看到一只死者的皮鞋,竟然和自己脚上穿一模一样,他不知这种巧合是否为故意为之。而这次,许亮自杀了,只是没死成 。

许亮说第一次凶杀案时去了河边,这次又去了。他觉得自己无力辩白,肯定会被人怀疑,压力太大,不想活了。

可是,警方的调查却发现,这一次,许亮根本就没有去河边。他好像活在一个自己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真真假假,他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一些与他无关的事情,他总觉得是自己所为。

何谓真实呢?真实有客观也有主观,或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主观上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余华第七天的爱情观(余华河边的错误)(3)

3.为了自由,有时要配合人们的爱和表演

凶手疯子在精神病院呆了两年,接受电疗。两年后他又回到镇子。

不久后,有人第三次看到疯子提着柴刀和湿淋淋的衣服出现。这次死去的是那个目击者——孩子。

疯子离开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马哲又前往小镇,在小河拐弯处看到了疯子。这时候马哲独自一人,他已经被疯子折磨得无可奈何,小镇里的人也因为疯子陷入恐慌。

疯子冲着马哲笑了笑,自言自语。马哲报以亲切的微笑,他掏出手枪,对准疯子的脑袋,扣动力扳机。

当局长得知马哲的这一行为后,认为马哲愚蠢 。马哲说,法律对疯子无可奈何。局长说,可是法律对你是有力的。

马哲的妻子则似乎如释重负似的:“从此以后,你就不会半夜三更让人叫走,你也不会时常离家了,你已经不可能再干这一行。”

马哲脑袋里空空荡荡的,他已经做好了为这一切负责任的准备。局长和妻子为他找来医生,一遍遍盘问他的姓名、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起初马哲一一作答,当他一次次看到局长和妻子失望的眼神时他知道他该怎么做了。

他终于在医生第四次重复提问时,答非所问。医生说让他住院,精神病院。

马哲因为假装成疯子而躲过了法律的制裁,为局长的一片良苦用心,为妻子殷切的期盼,他不得已选择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结束了这次灾难。

一直最痛恨疯子,而如今自己却成为疯子。就像这部小说中马哲最后的一句话:“真有意思啊。”

孟德斯鸠曾言,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在这部小说中,疯子有了自由,却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为了结束这种伤害,警察选择将其击毙,却又要面对惩罚。到底,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自由的意义又在哪里。余华用笔触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简单。有时,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以身试险,再寻求方法归得圆满。

也有人说,疯子不是凶手,他或许是被嫁祸。因为他没有充足的动机。对于作者而言,自己想要表达的为逃脱责任选择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已经表达完整。故事的解读,就留给万千读者自行去发挥。

余华第七天的爱情观(余华河边的错误)(4)

胡适在《人生有何意义》中写到:人性是静的、永恒不变的,时代却是动的、绵延变化的,这就是动与静的关系,这变与不变的反应,决定了一切人们的全部人生。

《河边的错误》写于1987年,三十多年光景过去,人们仍然面对很多同样的问题。成人和孩子仍然有着不同的世界,沟通起来仿佛隔着光年;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信仰与怀疑的东西,即使亲近的人也很难走近;仍然有些真相不得而知,仍然有些故事不知结局,仍然有人欲盖弥彰。但是,这不影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愿意为了独立与自由挥洒汗水,也愿意将自己内心的一片祥和与人分享。

我们行走着,我们骄傲着,我们寻求真相,寻求自我,和善而坚定,在多变的世界中,坚守一颗不变的心,那就是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