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又到了春菜集中上市的时候,一些市民耐不住“春馋”,也有市民误认为野菜营养价值高,将目标瞄准了小区里的野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网上开始流传一些“封控小区挖野菜攻略”“野菜大图鉴”,引导市民在小区绿地里寻觅野菜。

对此,沪上多位植物专家发出紧急提醒,劝说市民不要擅自挖取小区内的野菜、树根、竹笋、种植土等,否则,不仅破坏自然环境,还有相当高的安全风险。

挖野菜需要说三遍吗(朋友圈流传挖野菜攻略)(1)

网上流传的文章,本义是为了科普,但逐渐被“包装”成了“封控小区挖野菜攻略”

野菜“身世”不明风险高

野菜是指可以当作蔬菜或用来充饥的野生植物的统称,靠风力、动物等传播种子,非人工种植、自然生长,一般食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等,如二月兰、鱼腥草、车前草、蒲公英、枸杞、香椿、榆等。

挖野菜需要说三遍吗(朋友圈流传挖野菜攻略)(2)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

据统计,上海的野生蔬菜约有120多种。其中有许多品种因为消费者喜爱、食用量大,比如荠菜、草头等,已像蔬菜一样,实现了长年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而市民游客在野外(含小区绿地)、公园内采摘的野菜,其生长环境和过程均不可控,“身世”不像人工种植的蔬菜那样可追溯,食用有很大的安全风险。

比如,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的野菜,富集了一定量的重金属,大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

又比如,长在路边的野菜,可能长期被汽车尾气侵害,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

许多公园和小区为控制观赏性植物的虫害或清除其周边野草,会定期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等,普通市民很难辨别自己采摘的野菜是否浸润过这些有害物质。

专家还指出,采摘、食用野菜其实有较高的植物学门槛,有些有毒植物的长相酷似野菜,没有经验根本看不出来,希望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的市民不要“瞎掺和”。否则,很容易导致腹泻或中毒。

草头和白车轴草(右图)很相似,虽然白车轴草也可以食用,但常作为药用,所谓“是药三分毒”,当成草头这么大口大口地吃总是有风险的

荠菜和蒲公英(右图),乍一看很难分辨

即使清楚野菜的来历和安全性,也不建议市民过多食用野菜。

多数野菜性寒、味苦,吃多之后容易引发肠胃不适。

部分野菜含有可致敏物质,某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大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一些野菜加工时,如果没有充分用清水浸泡、开水焯烫,本身的天然毒素没有去除干净,也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不擅自采食木耳、野果

除了野菜,一些绿化规模较大的小区还可能有木耳和野果,同样建议不要擅自采摘和食用。

上海林业部门的专家表示,木耳是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类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所寄生的树木。如果树木有毒,那么木耳的生长过程多多少少会吸收树上的毒素。

比如香樟木,含有烷烃类、酚类、烯类和樟醚等成分,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所以香樟木上的木耳不能食用。

就算是没有毒素的树木长出的木耳,刚采摘时,也不能食用,因为其含有一种名为“卟啉”的物质,食用后,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甚至产生皮疹、水泡、水肿等症状。

只有木耳经过充分晾晒后,卟啉在阳光下分解,再经过泡发和清洗,才能放心食用,整个“去毒”过程需要一定的食品加工经验。

挖野菜需要说三遍吗(朋友圈流传挖野菜攻略)(3)

近日,上海不少小区和公园内能寻觅到野樱桃等野果。但专家提醒,在户外吃野果,有勇气和好奇心并没有用,不要贸然采摘食用自己不了解的野果。

2016年春季,上海就发生了一起摘食樱桃后被“毒晕”的事件,一位来自浦东高桥地区的游客,因感觉口渴,在上海一公园内摘食了5颗樱桃,没多久便出现了腹痛、头晕症状,晕倒在地,所幸经急救后,没有大碍。

经食品安全专家分析,可能是游客咬碎并咀嚼了樱桃核,导致果核中含有的氰甙析出,氰甙在人体内会转化成氰化氢,使人中毒,甚至会麻痹呼吸中枢。

据介绍,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氰苷大约有50多种,其中最有名的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中的含量大约是2%到4%,氰苷含量比樱桃等其他蔷薇科植物高。

专家表示,连核带果一起吃樱桃可能会有风险,出于最谨慎的考虑,建议不要食用果核。如果不是刻意去嚼它们,吃正规渠道购买的樱桃等水果导致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要拿水果榨汁而不加热,那么建议去核后再加工制作。

此外,野果并没有太多食用价值。专家表示,未经驯化的品种可能有毛刺、味道显得比较涩,未成熟时可能含有令人过敏的物质;而驯化过的口感、外形会改善,令人体不适的物质也会减少。

挖野菜需要说三遍吗(朋友圈流传挖野菜攻略)(4)

垂丝海棠的果,酸涩到“怀疑人生”,胃溃疡及胃酸过多患者忌食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文中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共青森林公园、陈玺撼

来源:作者:陈玺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