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宋代为招信县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8年),省招信县入盱眙后。明光境内已无县级建置。为盱眙、滁县、来安、定远四县边缘地带。

明光,因今城郊有明光山而得名。据《泗州志》记载:“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传说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9月18日,明太祖就出生在今明光街道赵府村(元时为盱眙县太平乡赵郢村)旁的二郎庙中。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1)

分出嘉山前的盱眙县境域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盱眙县三界士绅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府及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安徽省府为了加强四县边区的治安管理,同意分县设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15日,经内政部和安徽省府批准,从盱眙、滁县、来安、定远四县划出32个保,于三界设立新县。因县城靠近境内的嘉山,因而取名为嘉山县。嘉山,原位于来安县境内,是新设嘉山县境内最高峰,海拔332米。山名据道光版《来安县志》记载:山上有龙王庙,宋嘉定年间敕建,赐名嘉泽,山以此得名。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2)

具体从各县划出地区如下: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3)

设县时三界有居民八百户,人口五千余。嘉山县府在老街的吴勤惠公(吴棠)祠内办公。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4)

三界,古称三界市,自元创设集市后,又名三界集。三界位于盱、滁、定三县交界处,十字街口古真武庙侧曾立有界石。同治初年,三界人吴棠在督漕时,奏准设立土城,渐成闹市。

三界居江淮中道,扼津浦要冲,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位于三界的副军级训练中心,是南京战区也是中国最大的陆军靶场。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5)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又将盱眙县涧溪、旧县、潘村、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9月,将嘉山县潘村、古沛2区24乡划归盱凤嘉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2日,日军攻陷并焚毁了嘉山县城三界镇。翌年2月中旬,日伪在明光镇组建了伪”嘉山县维持会”汉奸政权,控制明光、张公岭、三界、管店、三和集一带。6月,来安县人周少藩在自来桥成立国民党嘉山县政府,自任县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10日,周少藩率县府逃出县境,在全椒县古河一带流亡。抗日军民则在自来桥成立了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汪道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任第一任县长。

日本投降后,流亡的国民党嘉山县政府由全椒古河迁来明光接收,嘉山县治遂由三界镇迁至明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嘉山县城明光镇解放。

明朝唯一的县城图(分盱滁来)(6)

1949年10月,将盱凤嘉县原属嘉山县的潘村、古沛2区24乡划归五河县。1949年12月,该2区又从五河县划回嘉山县。

1994年5月31日,撤销嘉山县,改设为明光市(县级)。

,